《政治的人生》出版于1995年1月,是王沪宁当年以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的身份进入中央前夕出版的,也是迄今为止王沪宁公开出版的最后一本书。该书也被称为《王沪宁日记》,根据自序的介绍,是王沪宁从1994年1月至12月初,在“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穿外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的状态下写下来的“小小的思想享受”。
作为“三代国师”,王沪宁又被称为是中共的“大脑”。可以这样说,要想了解当下中国的政治生态,以及接下来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走向,甚至中国与国际的关系,就必须要了解王沪宁。我们可以从王沪宁的诸多著作中读到他的思想,但其中,最能全面真实的展现出王沪宁这个人的,就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等。
目前在网络媒体上所描绘的王沪宁形象,绝大部分是带有强烈立场偏见的,甚至是刻意丑化、蓄意误导的。这是中共党内反习势力通过大外宣打击王沪宁,有不少海外媒体评论盲目跟风。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完全改变你对王沪宁的“固有”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序
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这种思考,对人是有益的。一个人做多了自己的职业活动,如果不调整,就会变得单一,思想也慢慢定向,没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在紧张的大脑和肢体活动之余,发现思维的新空间。
之所以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这个领域是那样的广阔,所有的课题都可被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我以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之所以愿意把这些思想"沉淀"积累起来,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是在宁静的外界和宁静的内心状态下形成的。宁静致远,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意出版这样的书,所以我就记录下我的夜思。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1994年底于复旦大学
1月2日 星期日
看研究生J君的论文《从计划到市场的政府再造》,写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下构建的个人系统和单位体制会发生变化,或者说需要发生变化,不发生变化就不会有计划到市场的变革。他研究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个人在计划到市场的转变中的作用;二是国家在这里面的作用。个人要有一个自主和自由的人格,从过去依赖性的人格转变到独立的人格。而国家的问题就复杂一些,关系到国家的职能和地位,也就是国家有多大的权力。讨论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也讨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评。但是展开得不够,是篇幅和理论深度的问题。
在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和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值得讨论。目前,对国家和政府作用的定位没有确定,理论上没有解决,实践上也没有认知,做起来就产生很多问题。在市场经济发育中,可能的问题会变为现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如理论上不能解决,那么实践中就难以深入,不能推进。
但是,恰恰政治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没有太大突破,而经济学现在有了不少突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些基本领域中有基础理论方面的突破。没有这样的突破,社会发展不能设想。但是,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1月4日 星期二
阅读《93中国发展报告》政治部分:政治心理。这是新的视角,希望能写得好,Q君写了初稿,不错。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感觉和心理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感觉对人的行为和意识有着比其他因素均大的作用,越是现代化的社会可能越是如此。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这个问题以后会越来越突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越快,人们的心理越敏感,越脆弱,这是一个矛盾。而在原始社会中,大概没有心理学。科学"发现"的人是不是原来的人,还是原来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这是一个疑惑。
上课,讲"中国社会与政治",讨论成中英的《伦理与管理》。成的观点是:在现代化国家中,重要问题要有一个文化现代化,进而伦理现代化,进而管理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国家中,文化现代化极为根本。
同硕士生们商量今年"5.27"校庆学术讨论会的题目: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交往的分析"。"政治交往"值得研究,尤其是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之中。实际上,社会的进步往往发生在交往形式变化的时候。
到南区看T君,他得了博士学位,要回去了。一屋子人,都是博士生,喝啤酒,谈得热闹。闲谈中,我说了"复旦学派"的设想。差不多十年前,我开始对学生谈政治学"复旦学派",大家有共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有了一些人,这是学派的骨干。但是,怎样形成学派,思想有变。过去认为要有统一的方法论,现在看来也未必。其实一种"悟"最重要。很欣赏佛家说的"悟"。一个学术群体,如果能有所"悟",则事成一半。
1月5日 星期三
凌晨读《圣坛下的林彪》,谈九大时如何确定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叶群如何派人出去为林立果找妃子,对中国政治之过去有一些感性认识。情节不知是真是假,大概有真有假。总体观之,今天之中国政治大有进步。
校领导来系谈发展规划。汇报系在1991年确定的1991—1995的五年规划,要持之以恒,不能计划太多,计划太多反而不成。办一个系,一是人才,二是理论,也就是方法论,三是管理,四是凝聚力。有这四条,坚持不放,可以办好。摊子不能铺得太大,太大就会内耗,形成一个耗散结构。强调纵深改革,而不作横向改革,也就是这个意思。
发展研究院开会,《93中国发展报告》各编牵头人交流时间进度。用"康师傅"方便面充饥。
1月7日 星期五
凌晨读《走下圣坛的周恩来》,作者的结论是周恩来不是帅才。似乎作者认为这是突破。现在"圣坛"或"神坛"盛行,都是名人走下了,不知什么时候会写走上什么的。现实生活中总是会有人走上"神坛"的。
写《中国发展报告》政治的总论部分,将年政治发展归纳为"开发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资源",一个新想法,要好好论证,以后可写专文论述。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推动,需要大量政治资源,包括制度资源、政策资源等。西方国家的发展,今天已经有所不同,需要更多的经济和信息资源,而不是政治资源。中国国情决定需要富集的政治资源。又提出"经济化政治"的概念。估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化政治"会是主要趋势。"经济化政治"既是主观选择,也是客观的力量,人们不能不选择,甚至不能抗拒"。经济化政治"有利,也有弊。主要的弊端是政治性权威会处于弱势,将来要回复也不容易。
1月8日 星期六
凌晨读《走下圣坛的周恩来》,说周恩来一次乘飞机去重庆,遇到恶劣天气,大难不死。
上课,讲"法哲学原理"。黑格尔是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一环,要真正理解西方政治哲学之精神,必须读懂黑格尔。同时,马克思也受黑格尔的影响。主要是逻辑上的,内容上有革命性的变革。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国家、权力关系、法律、权利的论述值得好好分析研究。市民社会最近很热门,发表了大量文章,大概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西方式的透视,也是西方学者对1978年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
这种讨论影响到中国的学者,有的是为时髦,有的是为学术,有的是为政治。
1月9日 星期日
去上海师范大学参加座谈会,大雾,车子极难开。会场在上海师范大学桃李居。大约有8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大部分是上海高校的校长和党委书记,有个别的教师。
某北京领导讲话,提到中国目前发展最缺人才。中国还是一个穷国,要赶上美国、德国、日本,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L的外祖父是江苏一个地方的中学校长,当时是省会。国民党省长上任的第一件事是拜访他祖父。L说国民党还能做到尊重教师,共产党就做不到吗?说一个人官再大,也要尊敬老师。官本位不能进入学校。浙江定了规矩,拖欠教师工资的,一不能盖楼,二不能买车,三不能出国。
中国在办全世界最大的教育,2亿人在学校,不那么容易。去年北大图书馆,为了保期刊,一本书也没有买。北京这位领导反对基础课编统一教材,说这样就没有创造性了。谈到"211工程",说是要加三项条件:一是基础教育没有搞好,不能进"211工程";二是学校没有重大改革、老面孔不能进"211工程";三是鼓励有关学校联合建立"211工程"。
1月10日 星期一
写《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国际政治的战略思考》一文。邓小平在第三卷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应该说,邓小平是比较务实的国际战略家,而毛泽东则是比较哲学化的国际战略家,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对很多问题大而化之,有很大的气魄,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而邓小平较讲究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的战略选择,基本转变是:认为战争可避免,因而可集中精力发展国民经济;不以意识形态在国际上划线,如过去以反苏划线;判断国际局势和决定国际战略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的原则;同时,中国要发展,必须全方位参与国际社会,这是历史总结。
他比较注意发现新的方法或者思路解决国际问题,关于香港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发明,同时他也想在其他问题上有所发现。他提出"国权"的概念,为维护国家主权,虽然西方目前有超越主权的观念,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依然至关重要,不能超越的,他对这一点特别警惕。"国权"是很有创意的概念,针对"人权"。
毛泽东就十分看重世界的影响,所以有许多惊人的举动。邓小平也有这样的想法,他十分注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对世界和人类有较大贡献,他反复谈这点。前一个时期,最有名的论述就是他说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埋头实干。
中国目前的力量不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所以要低姿态。未来中国发展了,中国的利益国际化了,中国必须取得更有利的国际地位,在经济力量发展起来之后,要有更为巩固的地位和力量。个体书店又来新书:《秘戏图考》,荷兰人写的,关于古代色情文化的;《女人——性》,吹得厉害,但不怎么样,写知青的《北回归线》,米勒的,也曾是一本禁书。现在这类书出得不少,全是为了"经济效益"。
1月11日 星期二
F君来,拿来文章《王沪宁反对王沪宁》。里面对我好像有一点了解。她说要我帮她提供材料,我说不能提供,因为这里面有道德问题,不能加入这种文章的阵营,否则会变成一种自吹自擂,不论是什么样的资料,均不能。这是一贯的生活原则。不过,F君的这篇东西写得有点像,写出了一般人不易了解的一面。文说:王沪宁也许不是一个均质的整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他不断创新自我和消除自我。又说,他是很有理性的人,在任何时候均十分有理性,不会动感情。是吗?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1月12日 星期三
填买房子的表格,复杂得很。然后填日本基金会的表格,也是复杂得很。现在的表格均是那样的复杂,上次写了一篇文章,叫"反对表格主义"。现代社会大概就是表格社会,美国的表格也很多,而且发达得多,日本的表格最复杂,也是日本人的特点,什么事都要搞到最小的那一点均明明白白。上次要去神户大学做访问教授,一定要问我初中是哪天毕业,高中是什么时候毕业,哪一个月?哪一天?真是荒唐,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和我做一名访问学者有什么关系?最后下决心不去,受不了这个。
1月16日 星期日
凌晨看法国《自然科学》杂志,上面有几篇有意思的文章,一篇谈到旧汽车的再利用的问题,一篇最有意思的是说,科学家在努力改变蚊子的基因,以让它们不能再传播疾病。这种思路很有意义。
1月17日 星期一
凌晨看法国《研究》杂志,有一篇叫"音乐与信息",有点意思。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用一些新学科和概念来解释社会已经存在的现象,力图从中找出新东西。这类文章的困难在于发现真正新的东西,不要用新的概念来讨论完全旧的东西。只是把旧的概念用新的概念兑换一下,没有任何创造性。
到东方研究院。W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只提资源配置,必须提资源分配,马克思讲的就是分配变革,李嘉图注重的也是分配。我讲了几次,没有下文,还要坚持。中国目前处于"过渡期",要稳定,要把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特别要讲究法制化和规范化,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重要,即政治一体化,中国的发展,没有统一和稳定就不能谈。
W公说: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
最后确定东方研究院明年的基本研究方向:灰色经济、反腐败、政府工作规范化、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文化问题。对策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要有新意。
外面下雪,冒雪返回,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1月19日 星期三
凌晨看《读书》杂志,有一篇好像叫《你不能不接受》,是对一部电影的评论。电影叫《北京杂种》,据说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有些稀里糊涂,没有故事,没有情节,说是把一个人撒尿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国内,这部电影还没有放,在国外据说引起不少注意,邀请参加国际影展。外国人的趣味在这里,越奇特,越是官方不认可,他们就越是认为有价值,殊不知有时也搞出笑话。
写《狮城舌战启示录》中文章,写到逻辑能力和价值能力的训练。逻辑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可是花了气力,是最不容易取得进步的技术部分。价值能力则不是一下子可练就的,那时训练也只提供一些基本价值观念,有点实用主义。以后,辩手们收到多少,要看每个人了。辩论中逻辑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一切其他能力和逻辑能力密切相关。不少人讨论很多辩论技巧,但是没有意识到逻辑能力的重要意义,根本意义,这样不能有优秀的辩手。
晚上10点半回到家中,电视里放《京都纪事》的后一半。前一半放完之后,反应不怎么样。一是"软广告"太多,要看好几分钟,每次都看,自然要乏味。二是戏剧矛盾和冲突太人为化,见了面就吵架,不见人情味,似乎没有什么好人,有,也是窝窝囊囊。三是戏剧冲突太格式化,已经脱离生活,完全是理念性的冲突。后半部分不知拍得如何,拭目以待。
1月21日 星期五
凌晨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过去看过他另一本重要著作《美国的民主》。这本书也是他有影响的著作,值得一读。
发展论坛请X副市长来作报告,讲经济发展的形势。杨校长主持会议,说复旦大学已经请他作教授。X说,到复旦大学作教授比当副市长还感到荣誉,大家鼓了掌。他又说,要找一个上市公司来为复旦投资办高新技术,大家又热烈鼓掌。上海形势发展的六个新,如国民经济发展上了新台阶,改革开放有了新的发展,浦东有了新发展,产业结构有了新发展等等。
上海现在财政在市政府的手里,说是叫十个锅子六个盖,谁需要盖就盖一下,钱不发下去,在有关地方滚,可以生利,去年盈利70多亿。上海交通不行,要改变产业结构,不能再搞纺织业和机器制造,这样运输能力跟不上。要搞第三产业,主要是金融业,运钱很容易,也很轻。他最后讲了几个瓶颈的问题。报告十分精彩,很吸引人。
1月22日 星期六
写了一阵关于辩论的文章,基本完成,只要再润色一下。又加了一段写幽默和机智的文字。这些东西获得很不容易,一定要来自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生活超越的态度、认真的态度,或对生命道路的一种超脱的选择。这样才会有幽默,否则不能谈幽默。
1月23日 星期日
凌晨看一部原版片,叫《往事》,好像是宣传宗教精神的片子。说一个小孩喜欢唱歌,在神父的引导下,想当大歌唱家。后来在一次车祸中嗓子失音,不能再唱。小孩一心敬奉上帝,突然就恢复了声音。有文化背景的。
写《辩论启示录》的文章。把题目定为"格物致知,修身辩论辩才的制造"。这篇文章不太好写,不能太理论化,要有一定的情节。写如何来进行辩论和训练,训练的问题,过去没有写,训练很难写,训练是一个操作问题,不是理论问题,是一个应变过程,而不是说教过程。要根据随时随地发现的情况,调整训练,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训练和辩论以后,就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没有对象了。要有对象才能有感觉,这才是真正的训练。
晚上看到一部录像,叫《ALIEN》,中文译成《异形》,是第一集。1992年在东京看过第二集,所以有兴趣看第一集。科学幻想片,说地球上一艘商业用的飞船,在什么星系运了两千多万吨矿石回来,在途中收到奇怪的电波,去查的时候,有一种东西被带上飞船,就是异形。异形是一种凶恶的生物,力大无比,结果杀死所有的人,只留个女人。后来她终于把异形打出飞船。下集接着这个故事,说异形并没有死,依然在。
这类片子在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市场,不知是心态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倒未必。
1月24日 星期一
凌晨看国际政治学会的《PARTICIPATION》登了今年国际大会的主题和报告,主题是"民主化",下面分很多分专题。民主化的问题在今天世界越来越重要,也是社会基本的发展方向。今年的国际大会是在柏林开。中国政治学会已经退出国际政治学会。主题不错,在中国也要好好加以研究。
另外看了中国政治学会的论文集《政治稳定》,好的文章不多。系里有几位研究生在上面发表了文章。
1月25日 星期二
凌晨看《危险的关系》,描写一种贵族内部的生活以及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没有多大的意思,如果了解当时一种生活圈子和生活的文化,大概能知道一些。但是从更广泛的角度说,又没有了解什么,只是几个人之间的男女关系。影片有不少暴露镜头,当然已经作了处理。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没有这些,就不成戏。最近一些片子,这样的色彩越来越浓厚,不知最后要走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想总是有一个极限的,不然的话,就只有XXX电影了。
厦门来的一个女孩子,叫我"王爷爷",一副纯真的样子。
1月26日 星期三
读《射雕英雄传》,金庸的小说,在新加坡见过他本人,是一个很和气的人。原来曾经看过,但已经印象模糊了。给人启发的是它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力。尽管是虚构,但是这种想象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价值。如何突发奇想,把本来的平平淡淡,看得异军突起,这样才能有创造性。据说,有的大科学家,在训练学生时,首先要他们看武侠小说。
研究生院的人来系开座谈会,讨论国际关系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如何争取"211工程"。"211工程"是国家教委提出的一项计划,在二十一世纪,建立一百所世界一流大学。各个大学均在争取。复旦大学也成立了"211"办公室。
我们汇报了系里的想法。他们的意见是要建立学科群,要我们和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一起组成学科群,这样的组织可能是一种形式上的安排,最后还是要看人的操作。我们谈到政治学专业要争取重点学科,不知是否能争取到。上次没有让我们来争取,大概有某种原因。现在学校各个学科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是人的问题,不是一下能够协调得了的。一个学校办得长了,就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理顺的话,没有大的发展前途。
研究生专业和方向,要从新角度设立方向,寻找新的生长点。在政治学专业想设立政治学理论、政府经济学、政治发展、行政发展、公共政策等,要求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设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一体化、全球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方向,这样才能有发展的新起点。还有一些新的领域要开发。
给S君在《狮城舌战》上写:"从世界的角度看,生命是那样的伟大;从个人的角度看,生命是那样的微小。所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从世界的生命来体验个人的生命,从个人的生命来领会世界的生命,是谓生命之生命。"
1月27日 星期四
到高教研究所查哈佛大学政府系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准备靠拢,当然内容不一样。有些课他们有特色,如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课、一些全球和国际关系方面的课,我们的比较陈旧。准备把我们的课程再考虑一下,向国际一流大学看齐。
1月28日 星期五
凌晨看布老虎丛书中的《苦界》。据说布老虎丛书是国内第一套注册商标的丛书,模仿国外流行或者畅销小说来写。《苦界》是说一名中国医生在返国途中被绑架,被训练成冷面杀手,到北京办事处,和一名中国姑娘发生感情,在感情的感召下,人性复归。是编造得不错的故事,但完全是虚构的故事,让人感到虚构的痕迹太明显,不过这样的小说也就是这样的风格。主要的"味精"是几名女性和他的关系,"床上动作"似乎也太多了一些。但比《废都》少一点,因而不需要作者此处删去多少字云云。这是畅销书的初级阶段,没有写到一定的艺术境界,故事的完整和可信性均不那么高。
商量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研究生专业方向的设置的问题,要瞄准前沿的科学,更新自己的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要更新知识结构。没有知识的更新,单更新方向的名称,恐怕还不行。
1月30日 星期日
帮助J君把他写的关于辩论的稿子编排好,打印出来。他有一句话,我很有触动,叫"把我的虚弱传染给你",很有意境的,很有诗意的。
发展报告写到现在,方知道我们对对策报告和社会现实问题并无深入研究,平常并不关心社会之发展,这是社会科学最大的虚弱。
2月1日 星期二
凌晨读《一场最为神秘的战争》,看了开头,讲50年代中国军队和缅甸军队联合打击国民党残部的事情。不过,总觉得写得不怎么样,文笔有点故作雄壮,没有在平淡中见神奇,而是刻意在写大手笔。历史事实有价值。
抓紧写《93中国发展报告》导论,导论的题目定为:重新认识世界。和整个报告的题目一样。分六部分,对应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写这份报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认识,材料也把握了不少。
回来路上,大家在议论辩论,说要编《王子语录》,说:"昌建问辩,子不语。静思久之,而后曰:君子辩于心,小人辩于口;君子辩于志,小人辩于词。"
2月2日 星期三
《过把瘾》一直放到一点多钟,这两集里开始发生矛盾,男人和女人的矛盾,丈夫和妻子的矛盾,解释得不错。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不是来自恨,而是来自爱。有时候来自爱的矛盾虽不如来自恨的矛盾厉害,可怜的是对来自爱的矛盾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只好在无穷的矛盾中消磨人性。人们往往不知道爱也会带来恨,这是很多的悲剧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排好参加《93中国发展报告》工作的有关人员的名单,大约有七十人左右,实在是庞大的队伍,也就是复旦大学能做到这样。这也显示了报告的力度。我的感觉是写一份这样的报告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队伍更加重要。
2月4日 星期五
《过把瘾》情节在发展,已经离婚了。太爱,也不是好事,不那么爱,也不是好事,不爱,也不是好事,怎么办?人的痛苦。
C君来,拿《狮城舌战启示录》的稿子,和他讨论了一下。他最近到北京去,说有的人活得可是潇洒,只有下面的人还在苦干。我想,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有苦干的人。大家均潇洒的话,这个社会不能进步。要有人高谈阔论,但是一个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人一件一件地做事。
2月5日 星期六
凌晨读《纪实与虚构》,是一部小说,好像是在写作者的经历,或者说一种发展了的自己的经历。还没有读完,现在还不能下结论。里面讲到了一种中国社会在1949年以后特有的文化现象,或者说城市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东西。就是解放军进城以后,在社会中形成了两种不同文化,一种是延安铸造出来的革命文化,在小说里体现为"同志"文化,另一种是城市里本来就有的文化,所谓的"小市民"文化。
这本小说以这个冲突或者差距来展开情节。不过这两种文化在现代城市里确实存在了一阵子,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以至政治生活、心理结构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发展不能忽视这一点。近来,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中的这种差异越来越小,商品文化有巨大的力量,能够突破一切文化上的壁垒。
2月6日 星期日
到新锦江见日本客人。他谈到日本方面现在最关心,中国经济现在自由化了,以后政治的民主化如何与之配合。我看他是怕在民主过程中,中国发生问题,从而影响到日本。不像西方国家一些人谈这个问题是向中国施加压力。
他说,到中国来,在街上走的时候,看到中国人的表情开朗,市场繁荣,每次来均有很大变化。日本经济目前遇到一些麻烦,日本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行政部门对很多问题管得很死,连一个车站的移动,也要得到中央主管部门的批准。目前日本的政治领导集团中,细川唱戏,而小泽导演。这一次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讨论和税制改革的讨论,实际上是小泽导演,细川演戏。很多人有这样的看法。联合政权在税制方面发生分歧,社会党对征收消费税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不会导致分裂,还可以协调。在经济发展不好的情况下,先把减税的改革搞好。等到以后,经济发展势头好了,再加税。目前的协调就从这个战略里产生。
2月7日 星期一
到文艺会堂去开上海宣传口的春节联欢会。在那里见到许多熟人。讲了一番话之后,放了两部电影,一是上海拍的叫《都市情话》,讲改革开放的,没有太深挖掘,只是感观上像一部电影。
另一部是俄罗斯的电影,叫《国际女郎》,说的是俄罗斯的一位姑娘,在医院里做护士,同时也做皮肉生意,后嫁给了一个瑞典人,到外国以后,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国。看了以后很是感慨,一个这样的大国,国民弄到这个地步。影片里出现了几次雄壮的俄罗斯歌曲,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在这种音乐的衬托下,主调十分明确。一个国家力量不强,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最倒霉的是自己的国民。
2月9日 星期三
凌晨看《过把瘾》最后两集,看出一些光明和辉煌来。人生不能总是一些莫明其妙的东西,社会也不完全是一些玩世不恭的人。两位主人翁终于认识到真爱,于是重新结合在即,但是男的突然得了什么肌肉萎缩的病,就要瘫痪。于是不忍让女的牺牲,想法子和女的结束。女的没有明白,居然当真。他的好朋友还打了他一拳。一切均是旧式的正义感。女的最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问题。男的也回到了房间。大家把写在黑板上的数十个"爱"字,从报纸里掀开,双方紧紧拥抱,热烈亲吻。在热烈的吻中男的倒了。一切是那样自然,很感人。虽然是不超常的路子,但却是普通人最需要的路子。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中需要的生命的光明和辉煌。
小F来,拿了"中华鳖精",是一种补品。最近各种补品越来越多,鸡精、蛇精等等,什么时候推出"人精",大概是最补的了。这也可以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的人哪有什么吃补品的。在农村的时候,喝一杯糖水已经是非常"奢侈"。生活一好,人就要长寿,人不想活着时候,要什么长寿。生活好了,就要长寿了。
2月10日 星期四
12点,整个城市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10楼观看,一番特殊心境。今年的鞭炮声比去年小,大概越来越文明了。广州、北京等地已经禁止放鞭炮,上海还没有坚决执行,只有宣传。
看到一些高级礼花,小型的,大概很贵。也可以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放了一千响鞭炮,也不管文明不文明了。在这样的场合,人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越是热闹越是如此从中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感觉到世界是多么强大的外在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感觉和情绪而存在的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理性和理想而存在的力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觉得自己融入了社会和世界。但是,当世界沸腾起来时,才发现自己孤独安静的存在。
玩一种电子游戏,叫"大富翁",玩了一会儿,又是买地,又是炒股,又是建筑商场,最后破产,输给一个叫"大老千"的人,被狗追得到处逃,落到阴沟里。
2月11日 星期五
电视新闻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已是第七年在上海过年了。从电视放出的镜头来看,邓小平同志身体很好,只是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他看了杨浦大桥、南京路等地方。陈云同志也在上海,电视里也放了镜头,似乎谈吐很健,精神很好。
把《狮城舌战启示录》的稿子再整理一下。Z老师的稿子也已经取到,写的是辩论心理,我觉得写得很好,有深度,有体会。做了不少的表格,把在辩论中的心理关系理得很顺,对辩论训练和实战,是非常好的理论总结。对以后辩论训练和实战非常有用。
几位队员回的信,大约有一百封左右,均是讨论辩论、人生、性格、爱好、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的。看了以后,很有一点趣味。比枯燥的辩论理论更吸引人。他们回来后收到了上千封的信。社会就是这样的一种力量,使一个平凡的人突然在别人的眼中变得不平凡了。如果自己也认为是这样,就难以把握自己了。好在他们都能把握自己。
2月12日 星期六
构思给《瞭望》的稿子,写政治学的发展,原来想写写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后来还是从总体上来写,谈中国的政治学如何对构筑中国的政治体制模式作出贡献。基本论点是:
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完善政治体制。最近一段国际发展态势也告诫我们: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完善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国情,必须根植于一定社会深厚的土壤。原苏联、东欧一些国家解体后,模仿西方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政治体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大大影响了社会进步和稳定。
完善和构筑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模式的总则是不断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的。中国的民主模式必须以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为基础,能有效地保证政治体制的效率,保障政治一体化和社会稳定发展,同时必须能够适应中国历史—社会—文化条件。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难以形成。在我的研究中,我逐步体会到,研究这个课题,应该解决这样几个基本的问题:(1)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2)一党领导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3)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4)伦理民主与法理民主之间的关系。
研究和解决这四个问题,是建立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的重要方面。当然,这些均是宏观的课题,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还有各种各样中观和微观的课题,也需解决。中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形成可能是漫长的过程。不过,恰恰因为存在这样一些可以发展的领域,中国政治学便大有可为。这些问题,西方政治学没有给出现存答案,恐怕也难以给出现存的答案。
2月13日 星期日
年初四,各家各户要迎财神了。鞭炮从11点就开始响,一直响了一夜,超过了所有的年头。早晨鞭炮继续响。可见如今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心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深刻的。这种变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现在还不能说,可能以后会更明确。
2月16日 星期三
读《畸人》。故事好像一般,有点故意描写原始的性感觉和骚动,文风很有意思,用西部语言写的,不乏诙谐和幽默,只是有时觉得被描写的对象太可怜,大多是普通农民和农村一般干部。不敢说实际上不是这样,但是也不敢说实际上就是这样。
东方研究院讨论要抓的问题。总的思路是:关于快慢的问题,这问题总是有的,问题是高明的人站在矛盾之上,不高明的人站在矛盾的一边。现在的主要问题是1994年如何保持稳定。今年的主要问题,一是金融,二是企业,三是农村。农村问题比较令人担心。
东方研究院确定要研究:宏观调控的机制,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主要是金融;政府管理,包括民主集中制,集中和民主均不够,所以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农业,农业的问题今年有自然条件方面的问题,也有人为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另外还有香港问题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大家议论,确定今年东方研究院的研究思路。
2月17日 星期四
最近一段国际社会并不平静,事端不断。主要的有:
● 波黑问题依然严重,北约已经发出最后通牒,要各个方面把重武器撤出萨拉热窝,不然就要发动空中打击。最近平民流血甚多,整个地区民不聊生。但是这一通牒也引起各方矛盾,俄罗斯觉得西方不能把自己排除在解决波黑问题的桌子之外。问题会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但是,一个国家发展到这样的局面,四分五裂,对民众是大灾难。
● 南非的选举依然是各派力量斗争的焦点,非国大是一方,英卡塔是一方,大选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英卡塔声明要抵制大选,提出条件。非国大会不会让步。白人极右组织也反对大选。这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问题南非是政治转型,而不像一些国家进行的是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政治上的稳定是一个关键,但是政治转型,就没有前提了。当然,在经济相当发达和独立起来之后,经济本身也可以成为政治转型的条件。
● 朝鲜的核一直是西方国家注意的问题,要把朝鲜纳入到西方逻辑中去。朝鲜一直在坚持,前几天说,制裁就意味着宣战。但是,今天好像同意国际机构对它的座核设施进行检查。主要担心的是日本。由于日本的这种心理,美国又担心日本会成为核国家。日本声明没有这种计划。但是日本在技术上要实现这一点没有问题,有足够的钚,足够的技术,最近又发射火箭。有一个平衡问题。
● 日本与美国贸易谈判破裂,细川到美国去,没有任何让步。美国准备报复,要在天内宣布对日本报复的清单,可能是移动电话之类。日本说没有什么错,要是美国报复的话,以后不要指望再做贸易谈判。所以美国又紧张起来,不敢贸然发动。冷战结束后,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大大减少,经济也发展起来。一直叫嚷要对美国说"不",这次是鼓足勇气说了。大概是小泽的路线。人们往往在危难之机容易协调,而在太平世界里就要生事。有句话叫"兔死狗烹",美国人的感觉是,"兔死狗凶"。
国际社会从来就不平静,问题是怎样选择,是选择一个大的不平静呢?还是选择数十个小的不平静?
2月18日 星期五
辞书出版社催《辞海》修订本政治学增加的条目,赶紧把初拟的条目在电脑里打好,寄去。词典现在是一大热门,但是好像花力气编的人并不多。最近这方面的官司很多,编写的人太多,主编控制不了,下面的人到处抄,有的就是剪刀的功夫。以后在编写词典时尤其要注意。这里也有道德,是一种学术道德。
日本国际论坛发传真过来,确定要我5月4日去日本,就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安全发表一个演讲。日本国际论坛是一个政策咨询性的机构,根据寄来的材料来看,有一定的影响力,似乎是一个民间的组织。就日本的对外政策发表政策建议。寄来了几份他们的政策报告:如加强与欧洲的关系,中国发展与日本的前景,美俄日三边关系的发展等等。日本的研究机构应该说是发达的,模仿了美国的做法。但是,日本有自己的特色,大的研究机构是大公司支持的,纯粹民间的、独立的研究机构并不多。大公司的研究机构十分有实力,资金也雄厚,情报也灵敏。它们在各国均有办事处。有时候,情报比外务省还要灵敏。可能是一种意识在起作用,日本人总是害怕外国有什么力量侵袭,岛国意识特别强烈,特别关心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而一些陆地大国,对此似乎不那么在乎,反正不能把我怎么样,我做我的事。
晚上11点回家,只有兜售汽油票的人还热火朝天地在干。
2月19日 星期六
凌晨读研究生送的《读书》,有他的文章,谈政治文化。文章说政治发展的最后基础在政治文化的变革。政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政治体制的发展只是其中非常表层的方面,社会的政治发展最后的关键在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这是社会最难发生变化的部分。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不能按照一定的规划来发展,政治体制可以。政治心理就是更复杂的因素了。这个问题这几年开始有了明确的认识,主要是在学术界。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地推进社会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究竟如何是合理的,恐怕也难以回答,只能说这里有生态平衡的问题。一定的政治文化只有与一定社会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的时候,才最有利于促进一定社会的政治发展。
继续写政治体制改革的文章,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不可行的可以讨论,但是难以投入实施,欲速则不达。从目前经济的态势看,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政治体制方面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建立新权力结构、新政府结构、新职能结构、新程序结构。这样就是宏观,文章不打算写宏观。而是就一些目前可以操作的问题写。
复旦出版社告诉我,在武汉等地,发现《狮城舌战》的盗印本,已经请律师发表严正声明。这就是市场的力量,盗印的人大多为了人民币,而不是为了这本书。法制不健全是产生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市场渠道不通畅也是原因。今生也有一本主编的书会被盗印,原来只是听到有这样的事情,也算是编过一本这样的书了。有兴趣一睹这本盗印书的芳容。
2月20日 星期日
凌晨读《土街》,写一个农村的故事,似乎很像《白鹿原》。在一个村子里发生的变革,在政治变革下人们命运的变化,最后似乎给人的印象是:在政治变革下面,人性扭曲,一切历史显得有点荒诞,各种人物的命运在历史的流变中错位,如果历史不发生这样的变化,会好一点。写了不少农村野性的性观念,没有在农村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不能判断这是否完全的真实。但是,写得多了,也就有一种故意的痕迹。这样的小说多了起来,一阵风之后,会留下什么,以后可见。
到五角场看物价,似乎有点上涨。满街放的是《涛声依旧》,大概是刚刚出了盒带。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可以,有点意境,不是一些大白话,"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是否能够登上你的客船....."。
到个体户小S处理发,他没有回去过年。他从江苏到上海来,也算在上海有个谋生的地方。这几年到上海和各大城市里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以后城市生活恐怕是这样的逻辑了,就像中国人不少到外国去打工一样。发达地区对外面总有吸引力。今年的"民工潮"已经开始兴起,各主要城市的车站人满为患,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战略,不然不能化解这样强大的社会压力。
冬奥会正在举行,中国队还没有取得金牌。
2月21日 星期一
零点,电视放一部法国电影,叫《十天的困惑》。开始觉得没意思,完全因为是部法国电影,为了解一点法国文化,才耐心看下去。后来发现是部不错的电影。用法国话来说是"L'APPETITVIENTENMANGEANG"。说的是一名年轻人,得了一种精神性的病,把他的老师叫到他在乡间的家里。家里很有钱,爸爸是养父,太太年轻。他与太太之间有了私情,实际上养父已经知道。采用了种种方法来折磨他们,最后把太太杀了,学生也自杀了。表象是学生杀了太太。老师经过分析,大概是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分析,发现真正的杀人者是养父。因为养父要扮演上帝的角色。有一定的文化"深度",不是简单的故事展示。
见到了武汉发现的《狮城舌战》的盗印本,粗糙。
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想"课程里加上"贝尔的技治主义政治思想"和"托夫勒的未来主义政治思想"。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代表了后工业社会发展的方向,对工业化引起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冲突有比较细致的分析,对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有启示。贝尔对资本主义社会批评比较多,托夫勒虽然也说目前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未来发展,但总体上不是一种批判,而是一种历史超越。
在"西方政治学名著选读"里面加上哈贝马斯的《交往和社会进步》、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达尔的《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这些书作为更新,淘汰一部分原来的书。问题是往往不容易找到书,只能在有中文版的书里选择。
2月22日 星期二
凌晨读德国作家的一部小说,说的是一个人冒充一个人,和后者的妻子生活了三十年的故事。当然是编的故事。
读新税制方面的一本书,对新税制初步了解。新增加的增值税是一个重要的税种,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央财政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所得税也作了整理,目前更加清楚。
书的不足是没有说分税制的重要意义,也没有说分税制是什么。这是这次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比所有的其他税制方面的改革均重要的改革,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有最基本的含义的改革。还要找一本书来好好研究。研究在分税制的条件下,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新矛盾。任何一种改革总是会在解决一些旧矛盾的同时,产生新矛盾。然后人们又要花力气来解决新矛盾。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进步的。
2月23日 星期三
开学,报到。文科大楼没电,众人只好拾级而上,一片怨言。
修改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英文的文章。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完成了。这台电脑里的程序很好,比中文的WPS有一些优点,能处理注释。这在中文软件中是最困难的问题。大概也和中国人写文章的方法有关系。中国人过去写文章,不太重视资料和材料所以对电脑软件也就没有这样的要求。现在不同了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文章的注释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就不行。不过,我相信市场的力量,大概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有市场。
2月24日 星期四
凌晨读《邓小平在1976》,描绘"四人帮"1976年的所作所为,以及当时党内激烈的政治斗争。有很多内部材料,奇怪是谁写的,能有那样多的内部资料,大段的原件。总的历史事实不能判断,因为没有权威出版物。但是,从一些方面来看,它有一定真实性。
上课,副校长等在那里。这是学校的制度,博士生导师上基础课,校领导来介绍。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最好的老师要给最初级的学生上课,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复日大学搞了一个学期,据说反映还可以。我对学生说,学生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我们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最好的学生,这样这个系才能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名声。
到市政府第六会议室参加法制办召开的讨论会,讨论上海政府法制工作。大家讲了不少意见。副市长说,要加强法制建设,集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知识产权的保护、执法的加强、法制宣传的加强和立法技术的提高。法制建设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一定要花大力气解决。同时,要积极发挥专家的作用,多参与市里的法制建设,多参加法制的设计。我们是在一个法制不那么发达的国家中搞法制建设,就像叫农民打篮球一样,不能一开始就把规则定得死死的,那么篮球没有办法打起来,只有一开始允许走步等等,篮球才能打起来,慢慢再严格。但是,有些基本的规则要建立,如拳击比赛,一开始就要规定不能打腰以下的部位,不能用脚,不然就要打死人了。众笑。
金属交易所的人反映,新税制以后,上海收增值税,外地没有收,上海的成交量大幅度地下降,从一天25亿元下降到6亿元。很多生意跑到外地交易所去了。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各地各自为政,产生不平衡。应成立中央巡回法院,来专门保持全国的执法的平衡。
2月25日 星期五
开系全体会议,谈到最近一段大家比较地关心稳定的问题,包括教育系统的决策层。提到要防止一些倾向,把一些一般性的问题上升到原则性的问题,如有的内地来的同学生活比较困难,就说是西部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所引起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现在一些分析总是把不具有这种性质的问题上升,找出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这也成为一种"学问"。这样的学问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做"学问"的人往往有一种本能,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为这就是"学问"。在一种场合下,这是对的;在另一种条件下,这又是不对的。
2月26日 星期六
继续读《邓小平在1976》。好在今天人们对这类问题已经不那样感兴趣。从这里面看,合理的政治生活秩序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多么重要。这方面的材料,从情节性开发的多,从学理上研究的少。而如何在中国政治发展的风风雨雨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指导中国政治发展,则是极为重要。
在日本研究中心见到原来复旦的日本学生。他谈到日本目前有一种"中国威胁论"的舆论,但是不占主导。我问日本积累大量的钚,人们很担心日本会发展核武器,在日本担心朝鲜半岛的核武器发展的情况下,日本会不会发展核武器。他说日本坚持无核三原则,另外和美国的安保条约还在,不会发展。这是亚太国家关心的问题,日本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如果国际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否发展?
2月27日 星期日
读完《邓小平在1976》。这本书似乎并没有一个学理的概念,材料有,但是前后的价值判断标准不统一。对一个一个具体事件的价值判断也不统一,好像在一种深刻的矛盾之中,主要是心理和文化上的矛盾。什么时候有一个权威性的书籍,大家就对历史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了。
写关于市场经济的文章,分析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去年发表了一文,讨论"新权力结构",接下来要讨论"新政治功能"、"新政治资源"和"新政治程序"。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发展应该如何做,这个问题是中长期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文章提出"新政治功能"主要是政治供给。把政治供给归纳到权威供给、体制供给、法制供给、政策供给、价值供给、秩序供给、保障供给等方面。
另外提出了目前政治管理的三个转换:
一般的归纳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变到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从计划调控转变到市场调控。从新政治功能的角度来说,可以把政治体系的功能转变归纳如下,新政治功能要求政治体系:
1.从要素管理转向程序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体系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管理基本以要素管理、尤其是物质性的要素管理为主,通过对具体的物质的要素的具体规划和分配来完成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下,政治体系不能再做要素式管理,如果这样的话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不具备必要的前提。要素将通过市场来分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属交易所、粮食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煤炭交易所这样的机制,要素在这里得到合理的流通。政治体系除了保持必要的控制权之外(为了保证体制的平稳过渡),不再管理要素。政治体系的主要功能将是对程序的管理,即各种要素将通过什么合理程序在社会上达成最有效率又公平的交易,所有交易必须控制在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上。
2.从内在管理转向外在管理。在传统的体制下,政治体系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基本上是内在式管理,即政府机构直接进入整个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实施管理,说得通俗一点,政府成了超级企业集团的经理,整个国家的各种企业组成了一个超级企业集团,在政府的经营下运转。显然,没有一个政府能适应这样的管理工作,因为政府和政治体系最终由人所构成,而人的潜能有限。这样超大规模的一个企业集团,不要说整个地在井井有条的计划下运作,就是一般的维持也非易事。关键是"既定的行为受到制约",这就是政治体系的外在的管理,没有这一条,有序的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难以存在。
3.从保险管理转向保证管理。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下,政治体系的管理具有保险式管理的性质,政治体系成为整个社会的"保险公司",对每一个经济单位和社会单位,最终是对每一个人承担保险的功能,从生产、流通、交换到分配,从个人的出生、就业到福利和生活条件,实行全面的保险。在这样的体制下面,效益效率不能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指标,政治体系对所有单位和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负有直接的和最终的责任。这种宽泛和直接的责任关系使政治体系不能从经济的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中超越出来。而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政治体系将逐步地改变这种"保险公司"的地位,这一部分功能应该由经济单位和个人来承担,或者由社会性的机构来承担。政治体系的基本功能应该是保障性的。
晚上Y君来,带来了南通的土产"麻切",想起二十年前在大丰农村的生活。
2月28日 星期一
读《热爱命运》,前一段时间这本书很红,看了前面的部分,还不敢说是什么样的书,好像与其他的西部小说的味道有所不同,较多现代小说的风格,有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同时夹了不少现代的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使书显得有一定的现代性。其他的西部小说主要是乡土味道,在民俗和传统中寻求一种艺术上的结果,有的可能也寻得太原始一点,就没有了文学的美。
把要在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召开的座谈会的提纲准备好,主要是关于世纪上海政府法制建设的课题。政府法制建设大概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别的国家可能不这样提,只有我们有。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大概也是必要的。
在逸夫楼接待一位美国人。他来讨论了一些问题,主要关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问题。美国人的分析是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大,在经济中也出现了一些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关心的是这种倾向的发展会不会对政治一体化产生什么问题。
目前来看大概不会,中国的政治一体化虽然受到来自经济领域的挑战,但是总体上是牢固的。问题是经济的力量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未来的局势取决于政党、军队和干部,这是中国一体化最为重要的力量。他说美国人关心人权,我说中国人的文化可能与美国不同,有很多问题美国人不能理解。所以还是不要相互强加为好。中国社会的发展应该用中国的标准来分析。民主党的对华政策似乎是不那么明确的,有一个"民主"的战略,但是这是否符合美国的利益,没有更深的思考。
3月1日 星期二
完成政治供给的文章。
在政府和政治体系逐步从经济管理中退出之后,政府的职能越来越集中到一种宏观和间接的管理。这样整个社会就更像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可以控制一切的力量,没有可以通过一系列渠道干预一切的力量。所有子系统均在一种相互作用之中。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就是如此。政治体系在失去了过去的权力和渠道之后,应该怎样来控制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有新的方法。这个新的方法,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就是在大的系统中增加政治的供给,也就是投入。通过政治的投入来希望理想的产出。所以,政治供给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政治体系调控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
上课。一是行政管理研究,讨论《论语别裁》。二是现代西方政治思想,讨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商务印书馆把题目译为《苏鲁支语录》,不知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对孔子的思想,青年人不太理解,不知道在中国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内,儒家的思想有它存在的理由,不是人为力量可以清除。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反映。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一直强调从人的内心世界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外部世界。所有的秩序,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社会的也好,最终是一种精神上的秩序。在一种精神上的秩序没有形成之前,任何外在的秩序均不牢固。这就是儒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一个世界不能没有秩序,也不能没有伦理秩序,儒家比较强调这一点。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样的内容来构筑秩序,而在于需要秩序本身。内容总是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有一位同学在讨论尼采时说,尼采首先注意了人的内心世界,注意了人生命的意义,注意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性的抹杀。后来的弗洛伊德、萨特和马尔库塞在这三个方面发展了尼采的忧虑。实质上,尼采更多的是想挥发人的本性和人的欲望,他认为现代文明约束了人的生命本能,所以要有"超人"。尼采自己就认为自己是"超人",只是最后大概狂想太多,得了精神分裂症。
3月2日 星期三
午夜,电视放一部法国的电影《推上断头台》,是由法国的两位著名的影星演的,一位好像是演《悲惨世界》的冉阿让的演员,一位是阿兰.德龙。故事情节是一位从监狱放出来的人,想重新作人,但是在社会各种管制之下,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迫于一名警察的强制,不得不杀死这名警察,被推上断头台。这部电影的风格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法国文化,是纯粹法国风格的电影。它反映了法国电影中的一种"介入"的意识,也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所强调的生命的意义。政治色彩很浓。对法国社会传统和官僚的机制作了批判。问题是这样的情况在很多社会中均存在,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通例吗?如电影反映出法国释放的罪犯也不能在大城市中居住,要到小的城市中去,而且要定期地向警察局报到,并提供工资单,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能居住,警察对这些人始终持怀疑态度,警察使用一种强制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等等。所以叫《推上断头台》。不是自己要走上断头台,而是被推上了断头台。
看《天津社会科学》上的一篇文章,谈到当代世界主权的十大挑战。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世界上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虽然在理论上还没有构成热点,但是现实的政治和国际关系已经发生大量矛盾。冷战结束之后,主权的地位更加受人注意。
3月3日 星期四
上课,讲西方政治思想的分期问题。我的方法是用方法论或者说世界观来分。从古代到现代,分出了伦理学世界观、神学世界观、法学世界观、社会学世界观四种主要的方法论,从而把西方政治思想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均有一种主导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主导了一定时期的政治思维和一般的思维方式。这种方法论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就是说个人不容易超脱这样的宏观逻辑。尽管一定时期的思想家在不同的政治问题上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方法论上是很难脱离总的世界观的。因为人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这样的一种分法,是一家,还有其他的研究方法。
到日本中心去,安排日本松下公司的顾问来讲演的问题。现在好像外国人来得太多了,要为一次讲座找到一些听众十分不容易。也可能是不少人对知识无兴趣,或者是外国人不能讲到中国人能理解的程度。但是,我发现所有的外国教授,除了少数,演讲总是不行,没有内容和逻辑,太浅。也许他们认为我们就懂这一点。要不然,就是中国大学的教学水平高于他们。
3月4日 星期五
晚上有一位学生来找我,说是要"谈谈"。现在的学生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上和一个不断松散的社会结构中,学生完全要靠自己来选择发展的道路,很多学生一离开中学,就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问题。过去是父母和教师来管理。现在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要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实有许多学生是迷茫的,不知怎样面对一个充满选择和矛盾的世界。不少人就是在无法选择中失去了重要的发展机会,有的人是因为过早选择而失去发展的机会。真是选择也不好,不选择也不好。有时候,选择好,有时候,不选择好。要一个年轻人来作出决定,的确不容易。
3月5日 星期六
装修两间房间,一是系会议室,二是行政工艺室。来了几位自告奋勇的研究生。几乎干了一天。在613会议室粉刷了墙壁,然后是油漆了地板。明天准备再刷一种叫"水晶漆"的东西。过去没有,好像是最新开发出来的。国外很多地方是普遍使用这种东西的。先试验一下,如果好的话,可以考虑在其他地方使用。
一个系要自己武装起来,达到一流的水平,也包括硬件方面。这方面,要全校统一考虑来现实。办一个学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软件,即知识和观念的创造,二是硬件,即设备和设施方面的现代化。我们现在在两个方面均面临着挑战。如何来办好国际政治系?国家的现代化是由一个一个的单位的现代化构成的。
一些人有这样的毛病,有时什么事均要等政府来做,自己主动做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一种状况究竟是个人文化的原因,还是社会调控造成的惯性。
3月6日 星期日
写作关于文化霸权和文化主权的文章,分析主权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基本观点是:
文化因素是国际关系中传统的变量,但是在不同时期,它的重要性不同。一般的逻辑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文化因素的作用就小,反之就大。冷战结束,恰恰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即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相对下降,政治和军事竞争松弛的局面,给文化因素地位的上升造成了契机。不是说过去文化因素不存在,或者不明显,而是说政治和军事这样的"硬权力"压住了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可能性,文化是"软权力"。人类社会的文化矛盾在政治和军事剧烈竞争的局势下没有消失,而是退居次要地位。潜在的和明显的文化矛盾不是被化解了,而是被压制了。一旦这种政治和军事的高压减弱,文化冲突和矛盾就会显露出来,甚至会以一种扩大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也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力量对国际霸权政治的一种反弹。所以在后冷战时代,文化的因素越来越重要了。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一是"文化主权"的观念盛行。文化因素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作用上升。二是"文化霸权"的战略形成。国际性的文化冲突日益明显。从发展中国家的总态势来看,主体的任务在于维护"文化主权"。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主要目的是争取"文化霸权"。所以有所谓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的出笼"。文化主权"和"文化霸权"还是现象性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对国家主权概念的挑战,或者说对国家本质的挑战。
3月7日 星期三
在党校讨论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的提纲。讨论了一份讲新科技革命和历史唯物史观的进步的提纲。我的观点是,邓小平对历中唯物史观的贡献是这样的一个逻辑:马克思当时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达到顶点,生产力发展要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变革生产方式上和打破旧国家机器上。后来列宁和斯大林均注重生产方式的方面,也符合马克思的本意,因为是在资本主义不那么发达的国家里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毛泽东基本上是注重生产方式的,注重对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包括后来他犯一些错误的原因也在于此。邓小平总结了经验教训,也总结了国际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以生产力为发展中心,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巩固。由此才有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开放的措施。
上课,讨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本书可以了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问题和伦理问题。现在如果有人写一本《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大概会轰动。韦伯在这本书中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问题,对很多人有启发。行政管理读《管理思想史》,了解不同管理思想流派的发展过程。有一点可以说,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管理均相通,不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其他管理规律中发现对行政管理有价值的东西。
3月9日 星期三
给R写了一封公函,推荐他去比利时,教委下达了共同体提供的作博士后研究的名额,系里准备让他去竞争。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有一个战略,现在主要是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和学术修养,由此才能有世界性的学者,至少对世界和中国有比较好的把握。
和辩论队的所有队员一起到上钢三厂去。上钢三厂这个地方已经不认识了。过去经常到那里去,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都是农田,我们认为到那里去就像到乡下去一样。现在发展得很快。
参观了现代化的车间之后,总有一种想法,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能否最后建立得像一个现代化的技术系统那样,完全在电脑的控制之下,非常有秩序和程序,能够有效地运转和产出。大概在社会系统中要实现这一点是困难的,因为社会的因素变异性很大,人文因素的变化更大,很难根据确定的程序来管理,而要有更多应变能力。但是,总觉得是可以努力的,如何来建立这样的结构和系统,一要看社会发展的成熟程度,二要看对系统的研究本身在理论上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3月10日 星期四
昨天没有回家,在办公室里干活。夜深人静时,特别有利于思维的运转,看着大街上偶然走过的汽车和行人,觉得是一种宁静的美的享受。
凌晨翻了翻《中国古代性文化》这本书,这样的书现在很多,但是真正从学问角度研究的并不多,大部分为了市场价值。曾经有人翻译一本荷兰人写的书,叫《中国古代房内考》,名字给人一种更鲜明的感觉,原来的名字似乎不是如此。一大半是为了让人一看就明白,一明白就买。
上课,讲了一个概念兑换的问题,很多的思想体系一定要经过概念的兑换才能明白,不经过这样的加工是不会明白的,如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的一些学术体系,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支持的社会科学体系,也要翻译。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也是今天人们做学术研究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概念体系,是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
在上海市教育会堂开上海市表彰十大精英大会,我在会上讲:我热爱教师的工作,我也热爱学生。没有这种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我相信教育学生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事业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部分,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种方式,不能没有。在国外的时候,最想念的就是办公室和学生。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乃最大的快乐。生活在今天的人,常常说前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我们希望以后的中国人不会说今天的中国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3月11日 星期五
两位报考博士生的学生来找,问考事项。我说,博士考试已经不是教科书式的了,要依靠学生平常积累,临时准备不行。问题是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了多少知识,有多宽的知识面。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要培养创造性,而不是对死的知识的记忆。不然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学生。这是一个方向。第二就是注意逻辑分析的能力,要有较强的理性的推理能力,对事物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要能够在一般的知识中发现可以创造的点。三是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人格,没有健全的人格是培养不出真正杰出的学生的,杰出不仅对个人而言,也是对社会和学术精神而言的。这是我们今后培养学生要注意的战略方向。
3月12日 星期六
早晨起来,外面在下雨,风也不小。到市政府法制办去开会,是征求各方面的专家对"二十一世纪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政府法制建设"课题的意见。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法制化的过程,无法不能说是现代化。如有人说到,在美国的一些城市,法律规定吃了大蒜之类的东西,要半个小时以后才能到公共场所去;规定在商店广告减价销售的时期内,必须有店内所有的商品,不能没有;规定政府职员的责任很明确。法律在国外是一个天大的规则,任何人不能违背。在中国,法律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地位,法律是一个天大的概念,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就是差别。
3月13日 星期日
写文章,题目是《文化扩张和文化主权:对主权概念的挑战》: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首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国际文化战略的倾向,或者说文化扩张主义的倾向。文化扩张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文化霸权"战略的形成。西方国家在冷战之后加强运用文化力量来制约和影响世界事务和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的努力,因为"硬权力"方式、政治方式和军事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如人权概念,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其他国家内部政治过程的主要的文化因素。在对人权概念不同理解的文化体系中,问题就会逐步上升到政治层次,具有政治属性。实践上,西方国家往往采用政治手段和其他手段来推销他们的价值,对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和经济的压力。过去可以用暴力和政治统治来推行,如今不行,所以文化扩张主义更具备了文化的形态。
文化扩张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比较不那么强烈,可以说不是纵向的"文化霸权",即不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他人,而是一种横向的"文化扩张",就是扩展一种文化的范围,甚至扩展到其他国家的领域中去,或者是把已经在领土上属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用文化统一起来。这种"文化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的而且甚至非常厉害,如"泛斯拉夫主义"、"大土耳其斯坦"等。这种"文化扩张"虽然在形态上不如上一种型态政治化,但是对一定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有文化扩张主义,就会有文化保护主义。文化保护主义的积极表现形式是"文化主权"。文化主权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主要呈现两种表现的形态。一种是总体性的,即享有政治主权的政治实体维护和加强自己文化主权的努力。这一倾向主要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冷战结束后,它们遇到了来自发达国家文化的压力,主要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这种趋势使文化更直接地与主权联结起来等,发展中国家捍卫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捍卫主权。同时,对发达国家之间来说也渐渐出现了这样的苗头。
"文化主权"的趋向之一就是在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有更多的原来的次级政治实体开始要求"文化主权"。二次大战以来形成的格局分崩离析之后,一些在战后建立起来的政治实体发生了分离,这构成了新政治格局中的基本现象。如原苏联分解成了多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分解为两个国家,前南斯拉夫分解为多个政治实体,并且为这种分解发动了长期的流血战争,至于其他地方的这样要求文化主权的倾向也在发展。如南非的白人极右组织现在要求建立自己的独立的"家园",也是说文化和价值基于不同的体系结构。从要求"文化主权"上升到要求政治主权,是当今国际关系发展中的新趋向。
以上的分析表明,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运作中,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敏感性也大大增加。文化方面的因素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也会引起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3月14日 星期一
到资料室为文化主权的文章再查一些资料,查到了荣苏克.蔡(JONGSUK CHAY)的著作《文化与国际关系》。可能是直接讨论文化与国际关系的唯一的一本书。另外有罗斯诺的《世界的混乱变革和继承的理论》、詹姆斯.梅耶尔的《民族主义和国际社会》。一些观念是有启发的。如谈到的"文化真性(CULTURAL AUTHENCITY)对民族主义的作用,以及"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
不少作者认为,我们正在走向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单一样式的文化,取代"殖民化"(COLONIZATION)的将是"可口可乐化"(COCACOLANIZATION)。它不言而喻地意味着文化统一了,但同时又更贫乏了。在亚洲、非洲、欧洲丰富的传统中如此之多的多样性都消失了。荷兰作家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一书中就是这个观点。世界的文化应该是多样化的,不能是单一的和单调的。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怎样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的确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如法国最近作出决定,要"保护法语",主要是防止美国文化对法语的侵袭;欧洲影视界多次聚会,讨论抵制好莱坞的侵略;等等。
3月15日 星期二
写文章,谈政府形象的问题:
集中在价值方面,提出了一个定义和五个方面的要素。定义是:政府形象,意味着一定的政府体系功能运转的总体表现。政府形象的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体系本身在自身的运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政府调控的质量指数,二是政府体系运转过程和结果在民众价值评判中获得的认同指数。
要素提出了价值、信誉、效率、公正和清廉。其中信誉很重要。政府要高度地重视自己的信誉,如同完善的企业要注重自己的信誉一样。政府的信誉与企业的信誉有类似的地方。企业的信誉是由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的,没有信誉的企业,自然就没有市场,企业本身自然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余地。政府的信誉也一样,如果政府没有信誉,就会失去民众的心理认同和支持,政府自身的能量就会受到限制。政府的信誉是什么?政府的信誉,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实践政府对所治理的民众的总体诺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政府施政的最高目标的,执政党和政府整体上承诺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各级政府均有义务实践这一总体的诺言。能否在日常的管理和政府活动中实现政府的诺言,是政府有没有信誉的最基本的因素。政府的总体诺言要由构成体系的各级机构来完成,每个政府机构,不论是高层机构还是基层机构,每个行政人员,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初级干部,均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实现总体诺言。总体诺言是分解到各级政府的,各级政府在自己的活动中也承担了自己的诺言,因而各级政府人员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诺言。这样才能塑造政府的完美形象。没有这一条,政府人员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地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首位,或者玩忽职守,政府形象自然就不会高大,因为最基本的前提不存在了。
政治承诺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概念,可能是建立中国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
3月16日 星期三
把《民主的困惑》的书继续写下去,已经停了两个月了,被一系列的其他任务冲掉了。今天写未来主义,讲托夫勒的政治哲学。在最后结语部分写下:
"至于知识是否在当今社会获得了那样的地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态势下,知识的力量大大上升,但是政治的本质是否就此发生变革,值得考虑。托夫勒提出的未来政治发展的原则:'少数派的权力'、'半直接民主'、'决策分工'等原则,可以说比较多地考虑了人的因素,即把政治体系分解成更小的系统,把政治权力分解到更小的份额,使一般的民主能够参与政治,能够行使一部分的政治权力。问题是这样的一种设想怎样来实现,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当然也许历史的进步最后会达到历史本来应该达到的境界,但是这个过程恐怕很长。如果说要主观地推进民主体制的发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实际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从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向政治体系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很有可能引导人们对权力和政治体系的进一步要求,而不是相反。它们可能导致人们提出与托夫勒提出的完全相反的原则。在大部分社会里,似乎后一种发展的趋势比前一种要明显。就是在西方国家中,存在着托夫勒分析的新的发展力量,也存在着发展的要求,但是这样一部庞大的机器是不那么容易变革的。发展方向可能是政治机器的进一步强化,民主体制进一步非人化。政治体系是社会组成中的一部分,受到环境条件的强制,不能超越。无论现代科学技术怎样发展,都不能自动地导致一种人化的民主体制。"
3月17日 星期四
上课。对学生说,一名真正好的老师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没有名师出高徒的情况,只有严师出高徒的可能,然后是高徒出名师。教育学生是一名教育者的天职。没有这一点精神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一个学校也办不好。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状况,使人们不能集中精力教育学生。老师受到的干扰太多,诱惑也太多。在复旦附近的几家证券交易所看看,总有复旦的人。一是要有一种政策,二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精神。为师之道,是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怎能甘于寂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就是和平养无限天机。说容易,做不易。
大家在一起讨论"211工程"复旦如何发展的问题,还是要找新的生长点并且理顺机制。要形成小系大学院的组织机构,不然人太多的话,系主任的主要精力均花在了人事关系上和人事矛盾上。人一多,就容易形成一种耗散结构,力量在这个"黑洞"里消耗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大概是这样。其实外国也一样,不像想象得那样单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搞小系大学院,系主任的主要精力是抓教学、科研和管理。让复杂的人事关系简单起来。人事关系的简单化,有时要靠组织建设来完成。人事关系,要简单、简单、再简单。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
3月18日 星期五
凌晨继续研究《MS_DOS6.0》的书,对一些新的功能有所把握。用电脑,已经改变了我写文章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出来的概念不一样,用笔写的时候出来的是笔划,用电脑的拼音输入方法,出来的首先是声音。不知用别的方式的输入的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后社会上会不会形成不同的阶层,以由电脑造就的不同思维方式来划分。
3月19日 星期六
到花园饭店和日本几名学者讨论,讨论的主题是"21世纪中国与日本"。日本学者的基本论点有:小泽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新的保守政治,一种稳定的两党政治。以后日本政治应该改变以前无人承担责任的面貌,变成一种有人承担政治责任的政治,然后是经常变动的。我问,这样的两党政治如何能够实现,因为自民党似乎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政治党派,而另一个大党是谁呢?目前的联合政党似乎是不能胜任的。自民党有浓厚的社会基础,而联合政府没有,如何来发展出一种可以与自民党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呢?
另一位日本来的学者,是一家银行研究所的中国室主任,说日本对中国的投资热正在上升,但是人们还是有一些担心,主要是对环境和设施方面,觉得跟不上发展,另外就是对中国的法律体系也有疑虑,觉得还不够完备投资的回报率也不如东南亚国家和"四小"。
我们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谈到目前的重化工业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化的趋势,以及这些发展对日本经济来华投资的意义。
讨论还比较热烈,因为人少,所以是在这类学术会议中讨论的比较敞开的一次,得到一些新的信息。
4月1日 星期五
在逸夫楼接待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访问团。现在看来两方面的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双方分开的时间太长。台湾的不少人对大陆的社会水平和经济状况估计太低。我们这方面的问题是对台湾的估计太高。所以大陆的人到台湾去没有什么不平衡,觉得有些失望,而台湾方面到大陆来的人,往往不了解情况,有些"神气",特别青年学生。有一位台湾博士生在那里大谈,如同上课一般,但是言论中有许多的偏见,空洞无物。看来两面是要加强沟通,增加认同。
到社会科学院去开《探索与争鸣》的社务委员会。谈了四点意见,现在的学术研究要注意:一是在现实生活发展中出现的新生长点;二是要注意各种理论的结合点,也就是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不要搞成单学科的杂志,这样办不过那些专业的杂志;三是要确定读者兴趣的汇合点;四是要注意国内外文化的冲撞点。这样四个方面的选择是确定选题的方法论,实际上只有确定了好的课题,才能有好的文章。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题目选择的如何。我们自己在研究中也要注意。
出门的时候忘记带钱,到了车上才发现,好不容易摸出一些硬币来,到了社会科学院。这下子突然意识到钱在今天这个社会上的重要性,不然可能寸步难行。社会已经越来越是一个金钱化的社会,这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一种文化上的反应。今天大家开会的时候,还在议论,说是过去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但是现在的上海是乐园里充满了冒险家,包括盲流"冒险家"。
外面的世界有太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到处均是工地,拆房子,两三天就有一个大变化。城市建设这样发展的话,没有几年会有很大的改观。几年后的上海就要令人刮目相看了。
4月2日 星期六
新闻系要写我的学生来找我,问一些关于我自己的问题。因为是市高教局的指令,不能不接待。她问了我说的关于"复旦情结"的意思我说我没有那样的诗情画意,我就是觉得复旦这里有我不能离开的生命圈,也许就在复旦这红色的基调里,也许就在这些有生命运动的朋友关系中,也许就在这一片蓝天中。人的生命总是要有寄托的,在失去了父母之后,你会突然觉得这样的寄托是重要的。没有子女,没有家庭的温暖,唯一的寄托就是生命消耗在那里的地方。可能世界上有很多人是这样的。这就是生命的结构。
4月3日 星期日
集中力量读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冲突》。从上午读到晚上完毕。因为有冲动写一篇书评,所以读得比较仔细。这是一本很有分析的著作。材料是世纪英国特使到中国来的历史,材料充分,他掌握了当时来的人的日记,查过了清代档案。分析在现代的背景下,力图理解中国这个巨大的文化存在。他在历史分析中发表了许多议论,针对当代中国。佩雷菲特是法国有名的学者,也做过官,来过复旦大学。他的《法国病》翻译成中文,为《官僚主义的弊害》,另外他的书《睡狮苏醒时》也是谈中国的。他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均很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出来,两个世界的文明在当时冲突以及今天冲突的背景。当时的中国应该说还是在世界发展前面的,虽然西欧的国家已经在科学技术上发展起来,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中国还有一定的优势,不过正在失去优势。中国近代以来落后的历程已经开始,主要的原因在他看来是中国统治者的保守和守旧的统治和管理方式。对于英国特使的来访问,皇帝亲自过问,地方官员把他们的活动均报告给皇帝。而皇帝的主要心态是把他们当作来朝贡的夷番,强调要他们服从中国的体制。这是一个漫长的斗争。另外就是对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中国的统治者不屑一顾。特使马嘎尔尼带来的火炮,皇帝连看也没有看,用也没有用。他写到,如果当时中国的皇帝对这些火炮多留心一下的话,以后的中国历史可能就不同了,中国人就不一定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马说只要两艘战舰就可以打败中国当时的海军,大概不是夸大。
这里的基本矛盾就是文化和技术之间的矛盾,直到后来中国还是在体用问题上争论不休。文化历史太悠久的国家,要变革总是不容易。文化基地太庞大的国家,要革新更不容易。中国是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条件的,怎样变革?本身就是历史之谜。
4月4日 星期一
写《停滞的帝国》的书评。学校放春假,正好写文章。一天下来,大概写成。基本观点是:
"帝国",这个名词让人觉得一种腐朽和陈旧的存在,让人凭空嗅到陈腐的气息,正如"信息高速公路"或者"基因工程"让人感到清新的未来气息一样。"帝国"这个名词如今已经那样地落伍,以至能够在电影或文学作品中制造令人幻想的意境。前几年听到电影《帝国的反击》的名字,似乎帝国已绝于人间;或者《太阳帝国》,已经是被历史淘汰的残酷。
十七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严重的危机状态。危机不仅来自内部社会的结构变化,更来自与外部的剧变对内部的压力。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生产力落后的社会注定要受到生产力先进的社会的挑战。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不前,使它不可避免地要落到这个境地。
《停滞的帝国》是一种逻辑:帝国的存在往往以维护既有秩序和体制为基础,逻辑上帝国要求一种停滞的机制,不然帝国庞大的机制就会剥落,会在变动中风化瓦解。从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到乾隆皇帝均深谙此道。所以封闭并不是早晨起来心血来潮的选择,而是帝国体制的必然。著名学者艾森斯塔特在《帝国的政治体制》一书中提出:帝国统治者所首要目标是"建立和维系一元化和中央集权的政体,以及统治者对于该政体的绝对权力"。封闭社会是保持这种体制的方法,而且是不可逃脱的办法。任何开放机制,最终会影响到封建帝国本身的权力体制。乾隆那样地注重体制,自有其理。他在那样的高位,体验到维系恐龙般的封建政权的唯一把手就是封建体制,所以体制不能动摇,不仅要防止内部力量对它的冲击,也要防范外部的冲击。这就必然导致体制的封闭和社会的封闭。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非逻辑的:自十七世纪以来,整个西方世界一直在抨击中国,说中国是腐朽和落后的社会,是停滞和封闭的社会。中国的发展逻辑应该是除旧布新,加入当代世界之发展潮流,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改变社会之文化精神。但是,当这个时机到来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担忧不尽,甚至杞人忧天。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真正拥抱世界,拥抱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93年中国的国民生产增长达到13%,在整个世界和东亚均是一枝独秀。于是新的舆论出现了,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真是落后不行,发展也不行。这里深层原因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由于不能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上的达成认同,那么任何发展均会给人带来不安。在这个意义上,佩雷菲特说的"两个世界的撞击"并没有结束,也许是刚刚开始。
4月5日 星期二
上课,讨论西蒙的《管理决策新科学》和《管理行为》,以及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我觉得中国陷入一种二律背反:他的理论是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现代个人主义文化的弘扬过程中,个人获得了自由,但是却孤独了。这样个人就有可能逃避自由。而中国的情况是在东方文化中,逃避自由是来自于集体主义价值。于是,如果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最后导致个人的自由领域的扩大,但是最后可能不是一种更加多的民主,而是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那么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是什么呢?
4月6日 星期三
凌晨电视里放电影《轮回》,是一部探索影片,前一段好像有一些批评,因而有兴趣看。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大概不会发生。但是,反映了社会的一种新的文化心态,就是一些人在社会大变化的过程中茫然了,不知生活的趣味了。同时比较强调一种感觉,生活和爱情均在感觉之中,感觉好就是生活,所以有一个舞蹈演员会对一位无所事事的人感觉好。现实生活中大概有,但不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文化下面,谈感觉的人越来越少,而谈实利的人越来越多。有时是人们不知应该谈什么,别人会谈什么。大概正直的人总是有的,但是谁是呢?
4月7日 星期四
上课,讲尼采。正好读了《停滞的帝国》,结合起来看,十分之有趣:《停滞的帝国》时西方国家刚刚开始向东方争夺市场和殖民地,但二十世纪以后,已经是西方国家内部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展开激烈斗争的阶段。尼采已经在呼吁"超人"来建立新秩序了。历史发展多么的无情,在国际社会上,不进则退。但是,到尼采那般疯狂的地步,大概也是灾难。不仅是个人的灾难,也是民族的灾难。
到日本中心开"笹川良一基金"课题评审的会议。今年一共报了28项课题,通过了19项。同时讨论给31名学生奖学金,金额2500元,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奖学金。我建议这种大额的奖学金要分月发,不然拿到奖学金的人的成本太大,大概五分之一的钱有可能被"敲榨"掉,所谓"请客"。这就是中国人文化,在这个时候人人均可以来"敲榨",而且不能拒绝。这也是一种大锅饭心理,因为得到比别人多的东西,在情理上是"不合理"的,比别人吃得多了,所以要"请客",不然的话,就是不会做人了。
开系务会议,讨论决定30%的工资如何发放。这也中国特色,工资的70%学校决定,要系里来决定,系里又如何来决定呢?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锅饭,不然怎么样都要得罪人。想来想去,还是跟70%走。
钱是不多,但是面子无价。
连续出事,一是前几天在千岛湖有一艘游轮失火,烧死了24名台湾人,也说不清一个原因;今天又有一艘船翻了,有四十多名小学生死亡。生命的概念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不是第一位的,大概是历来人就太多,不值钱。中国人早就说人命关天,如今好像变成了钱运关天了。
4月8日 星期五
锦江小礼堂会议,成立长江流域人力资源开发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这个地区的28个市的人事机构成立一个协作的机构。这样一个组织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样一个观念在中国还不是牢固的观念。这几年逐步建立起来这样的观念,但是中国历来就是人口过剩的一个国家。人是最多的,因而人也就不宝贵了。毛泽东说,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但是,这样一种观念在那个时代没有树立。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求着更多的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人才,社会就不能快速地向前发展。现在的竞争,国际竞争也罢,国内竞争也罢,企业竞争也罢,学术竞争也罢,最后重要的是人才。没有人就没有一切。
4月9日 星期六
到社会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Z教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W教授到上海来,与我们一起讨论"华南农村社会生活调查"的问卷。这里就看出来他们对大陆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一些问题设置得没有办法进行调查。不过,这也是十分有趣的文化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中国的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如一个问题问到"你们家有没有自己经营的产业?"这个问题实际上不能回答,因为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你们家经营的产业包括多种意义,可能是自己资本经营的产业,可能是和别人一起投资经营的产业,可能是承包经营的集体产业,等等。在这些不同的形式下,对农民的生活会有不同的影响,也有不同的经济意义,对这项以人类学为基础的研究来说,也有不同的意义。我们说明了之后,他们才明白。
如有一个题目问"你在这个单位工作多年之后,是否希望有退休金大家觉得这是一个不需要问的问题,谁不要退休金呢?设计这个问题的是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的教授,她是有政治的含义的,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压力会逐步的增加,渐渐变成一种政治上的压力,农民的现代意识也在加强。但是中国自己的退休金体制也在发生变化,在往社会化的方向变化,如何能从这里推论出政治的意义呢?
再有一个问题是问:"你一天看多少小时的电视?"但是如果考虑到农村地区经常停电的话,可能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偏差,会是一个客观的结构,但是对主观性的选择就不准确了。
4月10日 星期日
凌晨读《金赛性学报告》,说是全译本,为广告效应。金赛报告是重要的性学方面的报告,但是这本好像是一本回答人们的性学问题的书,不是金赛本人的报告,而是金赛研究所的报告。目前金赛研究所的负责人是一位女教授,从书的内容和风格看,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比较细腻,开导性的。
写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起了名字叫"人化社会中的人化民主"。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显示了民主政治本身内在的矛盾,我把此称之为"逻辑反叛",论点是:
1.社会政治由社会每个成员的集体活动构成,政治权力来源于这个集体每一个分子,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存在和活动构成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无此不能谈民主政治。然而,在民主政治的实践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一种相反的力量,即民主政治运作的力量把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排挤在政治过程之外,无论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还是因为非技术的原因,这个过程的确在发展,并且日益严重。
2.民主政治从提出的基本目的来看是要推进社会整体和个人的生命价值,因为民主政治在价值上的选择是政治应该符合人的生命要求,应该代表人的生命价值。民主政治被认为是最能推进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政治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过程里,这一点已经被大大地超越。民主政治本身已经成为为民主而民主,或者为利益而民主,为意识形态而民主,不是为人的生命而民主。整个冷战时期以及后冷战时期西方政治体系的产出,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别的不说,从建立了庞大的武器库和军事力量来说,就足以证明民主政治本来的逻辑已经被超越了。
3.民主政治的本来逻辑还有一条:民主政治是一种与人的存在最相适应的政治方式,是可以与人的内在的生活相统一的政治形式,是一种外在权力与内在选择相统一的政治方式。但是实际上,民主政治本身也越来越脱离了人本身,发展成一部庞大的政治机器,成了外在于社会成员,也外在于掌握权力的阶层的存在,似乎不是人在控制这部政治机器,而是政治机器在控制人。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严重的现象。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家的忧虑之一就是这种"逻辑反叛",他们的政治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逻辑反叛"的解释,或者是寻求解决"逻辑反叛"的方案。
4月11日 星期一
凌晨继续读《金赛性学报告》,越读越像一本性知识大全的书。不过从书里也可以看出东西方在性的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差别,以及西方性的观念的变革。如在同性恋和其他一些性行为方面的观念。性道德观念的变化是西方社会文化在二十世纪最大的变化之一,对社会政治有什么影响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目前没有研究,不能随便发表意见。
在政治哲学书中写到:
1.当代西方主要的政治哲学体系,重要的和非重要的,潜含的或明显的,都以现实政治的发展为中轴,都受到现实政治进程的深刻的影响,都是现实政治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而这个主导的点,或者说中轴,就是民主政治在当代人类社会中的境况。
2.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政治共同体可以说实现了真正理想上的民主政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民主政治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向人们提出了更多的难题。这些难题似乎二十世纪无法解决,而要看在二十一世纪中人们有没有力量来解决。所以,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争论和基本动力来自于实现民主政治的困难,而不是来自民主政治的成功。
3.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给政治哲学的结构确定了新的架构:民主政治越来越成为个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从个人的境况来讨论民主的问题。西方政治哲学在当代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也在这里:怎样把外在的民主的价值与人的内在的生命价值统一起来,使民主政治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力量,人不再为民主而民主,而是为生活和为生命的灿烂而民主。
4月12日 星期二
上课,讨论《新管理方格》和《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波普尔提出在社会改造的过程中不能搞"乌托邦工程",而要搞"零碎工程"。虽然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色彩,但是值得深思。把一切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均归之于"乌托邦工程"不妥,但是"乌托邦工程"往往容易带来社会的急剧变革,若是这种急剧的变革最后不能巩固,反而会给社会带来消极的结果。
中国社会的发展,慢慢人们也明白了道理,这样大的社会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变革,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要逐渐地进步。在改革的设计上,也不能一下子就拿出整套的方案,而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4月14日 星期四
上课,继续讲尼采。尼采的学说实际上很值得研究,因为他是在一个世界秩序需要变化的时代提出他的政治思想的,他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最后寄托于"超人"。大凡在历史发生这样的需要的时候,即需要建立新的秩序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思想家,主张用强力和通过强人来确立新的秩序。问题是新的秩序是否是能够建立起来,还是它有自己发展的逻辑,不论人怎样努力,最后还是这样的秩序。
4月15日 星期五
早上返回学校,乘公共汽车,花了整整两个小时,这样的速度实在是让人害怕了。最后的战略就是以不动应万动,不要走动,定心做学问。
4月16日 星期六
定大众出租车到机场,一路上,司机选择捷径在飞机预定起飞时间前40分到达机场,很险,因为30分就不能办机票了。每次总是这么紧张,让人在一种现代生活中觉得焦虑。如果所有的人均在这种焦虑中生活,大街上怎么会没有争执场面。现代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让人们能够在紧张的生活中有种自己的把握,能够把握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不然人就要心情烦躁,需要发泄了。
4月17日 星期日
L君带我们去见一位奇人。我们在客厅里坐下他出来了。样子和一般的人没有不同,身材不高。我说是L的朋友,他说那你们就坐吧。他不停地走来走去,客厅里有很多的人。他手里拿着一大把钥匙电话不断。他说L的车怎么的,还没有说出来,就不让他说,告诉我一说车等一会儿就会出事。他的传说听了很久了,就是能够把药片从未开封的瓶子里取出来,能够把嚼碎的名片复原,能够识别信封里的字,能够靠意念搬运东西,等等。很多人均亲眼看到。
他拿出了两本关于他的书送给我们,签了名,告辞,他来送我们。
4月24日 星期日
集中了一些文章,准备写《革命后社会中的政府》。这本书如何能写好,还要好好地设计一下,要有新的切入点。革命后社会中的政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不仅中国发展需要这样的研究,从一般意义上的革命后政府的发展看,研究一下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社会的发展历程的理解也是有好处的。看看如何能写好这样的题材。
基本想法是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来议论,从革命打碎国家机器和重建国家机器的角度来考虑,以及政治系统在革命后社会中的作用来考虑。这些是革命后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问题。革命后社会是特殊社会,也是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社会,但是这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由革命本身造成。问题是革命后社会如何变成一个有序的社会,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这是革命后社会向稳定社会过渡的最基本的道路。这一点不解决的话,革命后社会就是不稳定的社会。
4月25日 星期一
凌晨读《曾国藩》第二部的一些章节,没有读完。昨天读完了第一部。据说这部书在京城里有人喜欢。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基本的意义在于曾氏如何从乱世中成长起来的过程,同时也描写了乱世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对中国过去官场中的描写,对官场中权力斗争的描写,也属深刻。只是对象是太平军,这样就不能不把太平军当做一种陪衬了。
4月27日 星期三
凌晨读一本讨论中国未来的书。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关系中国的命运和民众生活的稳定。这本书是访问式的,访问者的主要问题似乎是集中在中国会不会乱的问题上。答复全然不同。如Y教授认为很有可能乱,一种"强人政治"结束之后,新的强人能否产生至关重要。而X教授就认为不会乱,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正常化的轨道。
恐怕我们也要研究这个问题,要注意四大系统:军队、政党、干部和知识分子。只要这四个系统不发生问题,中国就能稳定发展。当然有很多方面是"暗箱",如何来透视不容易。如果把"暗箱"变成了"明箱",问题就制度化了。
研究1979和1980年时期的文件。那个时期"文革"刚刚结束,党的建设提得比较多,从文化大革命中不正常的政治生活中得出的教训。而且那时的文件已经谈得比较透彻。关键是实践和落实。《党的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一份很系统的文件,对民主集中制、对党员自身等等,是有史以来最深入的论述。也是那个时代所提出的要求,邓小平1980年关于党和国家体制改革的文章,是最深刻的一篇,现在的文章也超不过去。如何有新意,可能主要的不是原则的论述,而是提出新的思路,即把原则制度化的问题。当时也提出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和纪律化"的目标。
4月28日 星期四
到中央党校去买书,那里的书店倒是不小,买了一百多元钱的书,有萨缪尔逊的《经济学》第12版,《未来的社会主义》等书。一本讲古印度哲学的书《顺世论》,想看看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在逻辑上和哲学观上有什么不同。印度哲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十分不同的。毛姆的小说《刀锋》受到印度哲学很大影响。
大家谈到了干部工资太低的问题。这样的话,中国的管理是不能搞好的,社会的优秀人才往哪里去,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机制,优秀的人才就不会往国家和党的管理中枢中流动,这样核心管理从长远来说就会发生问题。这是战略问题。
5月1日 星期日
写《民主的困惑》的总结,其中写马克思的理想,我还是觉得马克思作为哲学家提出的理想是崇高的,没有人能够超越:
马克思最早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脱离人的异己的力量,把人越来越置于这种力量的统治之下。实际上,民主政治从现代以来的异变,与资本主义日益发达的物质力量有密切的关系,这里面的关系,许多的西方思想家均作了分析。可以说,到了二十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刻,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天许多西方思想家对西方民主政治与强大的科学技术交织而导致的民主的困境,与马克思在将近一百五十年前看到的历史发展趋势还是非常逼近的。马克思在当时就说:"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巫师那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种力量最早的表示是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怀疑,随后这些问题逐渐地发展到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形态民主政治本身产生了怀疑,因为它已经不能应付这个社会日益溢生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对于经济力量和政治统治方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入的分析。但是,这里的关系是非常的深刻的,也是马克思看问题的真正的逻辑。
5月3日 星期二
到楼后面的小花园,是一个古典式小花园,但是好像长时间没有人去,已经有一点荒芜了。在那里,有几块大的石头堆的假山上,上面有乾隆的诗。一首写的是:
阅耕亭子青云表,
锄雨犁烟悯家勤。
每值秋来云稍慰,
绿运即渐作黄云。
第二首是:
绿甸高低绘麦禾,
犁云锄雨较如何。
一年家是开心处,
夏春兹多乐不多。
好像写得也是一般,意境尚可。
5月5日 星期四
有人拿来一张黑白点密密麻麻的纸,说是一张三维画,只要盯着看,一会就能看到一幅立体的图画。我看了半天,没有看出来。后来看出来了,才发现开始看的时候,头脑太清醒,这种图画要让视线模糊,然后果然有了图画,而且是立体的,像是透明的玻璃做的一样。真是神奇。不知是谁发明的,发明者真是不容易。
人往往会迷惑的,越集中精力越迷惑,有时散漫一些,反而不会糊涂。
5月8日 星期日
研究如何来写《革命后的政府——对中国现代化的第二项探索》这本书,大概有了提纲。这本书我想集中谈谈我对中国政治和政府发展的认识,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题目,但也是一个有价值的题目,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设计一个好的提纲。过去对这个问题有很长时间的研究,这次把各个论点结合起来,联结成一个整体。另外就是要发现新的观点和概念,一本好的书关键是有好的概念,现在定的轴心概念有三个:革命后社会、社会资源总量和社会质量。其他的部分围绕展开。
5月12日 星期四
整理去日本访问的材料,要在日本国际关系论坛发表演讲,有关中国改革的材料要尽量地准备,一般情况下不会有重要的学术性的讨论,只能是一般地议论,这样的会议往往是如此。这也是渐渐对出国访问没有兴趣的一个原因。如果能够有真正的讨论,还是有价值的。国际会议就是一个社交的场合,大家认识一些新的朋友,然后建立起学术联系,准备将来的交流,或者老朋友见面,叙述旧情。一些人把国际会议搞得很神秘,实在是没有必要。就是在国际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一般也不值得大吹大擂。
有一份杂志上的文章值得一读,其基本观点是在冷战之后,美国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局势发生了演变:战争的压力不再存在,经济增长的力量减弱,大熔炉已经沸腾,社会结构在解体。面对这样的一种结构,应该如何来行动,政府应该如何来选择,是美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最近两位美国教授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上也发表了同样的文章,讨论同样的主题。美国已经是一个不能在冷静的世界中生活的国家,因为它的整个结构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处于世界发展的中心,所以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的地位来展开的,现在一下子没有了这个中心的地位,确实是一件难事。美国国内的政治结构也要发生变化,国内政治权力的分配也发生变化。
5月13日 星期五
博士生的考试复试,外语是笔试,专业课口试。今年一共有五个人考试,考试方面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政治学理论出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论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一般人没有研究是不能答出来的,就是有研究的人大概也不那么容易说明白。我的题目是从行政角度看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个题目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没有兴趣的人,是不能答好的。比较政治学的题目是后发展国家中政府的作用。
现在学生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面不宽,对政治学里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稍微宽一点的知识就不够了解,问了一些宽泛的学术问题,有的就不能回答了,再比较专门一些的问题更不知道了。教育还是要从全面来看,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然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见了从美国迈阿密大学政治学系A教授,他带学生到中国访问,同时了解中国的发展,是他们学校的东亚研究的项目。美国现在在教育中十分注意发展东亚研究,也是为了适应发展了的国际局势。这位教授说他也在一家美国大公司里担任顾问,看来美国教授也"下海"。他说不能让美国同事知道,如果知道也有损于教授的形象。
到机场,乘坐全日空NH920飞机飞东京,三个小时飞到。然后自己坐BUS到全日空东京饭店,到达日本进行访问。
5月15日 星期日
与日本国际论坛的日本学者一起吃早饭,在意大利餐厅。期间,谈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是:
最近发生的法务大臣永野关于"南京大屠杀"态度的事件,本质上反映了一些日本政治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执政的联合政权不能不作出让步,让永野下台。一位永野的朋友说,永野是落入了日本一些反对他的记者设的圈套里了,记者故意让永野说了这样的话,永野说的是日本军在南京杀的人那么多是一个虚构,但是承认"南京大屠杀"。报纸报道说是永野否定了"南京大屠杀"本身。这也可能是一种解释的说法。不论怎么说,这件事情反映出不少日本高层人士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刻认识。
5月16日 星期一
到六本木去散步。六本木还是那样的热闹,这里是外国人活动的地方,在日本是崇洋迷外的地方。
到国际论坛去,有正式的活动。先是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采访,然后和日本庆应大学的课题组一起讨论,关于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他们提的问题有:中国的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能否保持社会的稳定?军费会不会继续地提高,军费提高的部分主要是用在哪些地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地方的分散主义会否影响整个中国的统一完整?朝鲜半岛的局势比较紧张,如果发生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国会采取什么样的立场?中国目前有一种舆论,认为日本是中国未来的"对手",这样的舆论在中国有多大的市场?这些问题均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反映出日本对中国政治关心的主要方面。当然一些问题的出发点就不恰当,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确实他们在研究,并认为这些问题将影响中国的发展,并影响未来中日关系。
晚上在全日空饭店举行报告会,到会的有日本的国会议员、大企业的研究人员、大企业家和大学教授等人。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的未来和亚洲安全:对日本的意义"。讲完之后讨论。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有: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是控制通货膨胀,目前中国有没有能力控制通货膨胀,物价快速上涨有没有可能被控制;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似乎不那么注意环境保护,这将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的发展,对这个问题中国有没有具体的对策和整体的战略;中国目前似乎还是"人治国家",还不能说是法制国家,在法制建设方面有没有完整的计划,没有放在首要的地位上,日本企业界目前不敢到中国来投资,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想是什么也不清楚;最近中国和俄罗斯加强联系,未来的发展会是如何,应该在这个同时建立和日本的信任关系,不能敌视日本;中国对日本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究竟是什么看法;中国日益参加国际社会,但是目前国际社会是一个相互依赖社会,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国的对国家主权的理论有没有什么发展。
5月18日 星期三
到新宿的都厅地区去,那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在那里抽了两支香烟,观看着这个庞大的建筑群。
晚上和日本学者一起吃饭。他们谈到日本政局的发展状况,我也问了一些问题,基本的观点归纳起来是:
日本的政局前一段出现动荡局面,细川突然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引起日本政局不稳定。联合政权在酝酿产生新首相的过程中发生分裂,社会党从联合政权中分离出去,同时自民党内也在发生内在变化,渡边美智雄一度要从自民党中分离出来,后虽没分离,但给自民党造成严重的裂痕。一般认为,目前的日本政局并不稳定,还会发生重要的变化。
目前联合政权在国会中已经不是多数,只有182个席位,而自民党有206个席位,社会党有74个席位,这样一种格局,对联合政权来说是不利的,这种局面对联合政权和日本国内政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他们表示,目前的日本政局应该说是稳定的,并不像报纸所说会是不稳定的和短命的,羽田政权也会是较长期的,理由是:
1.目前日本政治结构已经形成一种类似自民党时代的结构,各派林立,大派决定政局的发展,联合政权目前具有最大派别的地位。在自民党的时代,自民党内部分为五大派,如田中派、竹下登派、小泽一郎派等,当时田中派和竹下派是最大的派别,他们决定首相的归属,其他的派别没有力量。自民党时代的政治结构实际上是:最大的政治派别占主导的地位。这依然是目前日本政治的基本精神。目前联合政权实际上是最大的政治派别,和自民党时代的政治游戏的原则是一样的,有权决定首相的人选。
2.虽然自民党和社会党有相当多的席位,但是它们不能一致起来共同对付联合政权,原因是它们内部已经分成各派,社会党内部分成左右两派,自民党内部分成三派,很难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保持一致。在一些政策问题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实,如对联合政权提出的税制改革,国会内自民党内的海部派和渡边派就是支持的,有70-80人,社会党右派也是支持的,有50人左右。而联合政权是统一的,虽然只有182人,不是绝对多数,但是一致的力量要大于其他两政党。
日本政治的未来是向小泽所设想的两党制的方向发展,这是最理想的局面。最后两大党是自民党和联合政权各种力量集合起来的政党。小泽一郎认为自民党和社会党会分裂。目前联合政权内部的各党派团结一致,成立了"改新会派",以后要成立"新新党"。估计社会党的右派(50位国会议员)和自民党的渡边派的国会议员可能会参加"改新会派"。联合政权之所以不急于成立"新新党",是想等待自民党和社会党中的分离力量。估计他们是一定要分离的。
将来实行的政治改革方案,其中的小选区制度,对联合政权将有利,但是关键是联合政权要控制住城市的选票,这样才能在国会中争取优势。
5月19日 星期四
早晨六点从旅店出发,乘座BUS到机场,一切顺利。乘座日本全日空NH919点到达上海。
这次到日本访问,得出一个总的印象。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各界目前看好中国,因而对中国重要性的认识有所加强。与过去相比,日本大众媒介对中国问题的报道积极性方面的东西增加。但是,总体上日本对中国是持一种复杂矛盾的心理的,一方面是看不起中国,也不希望中国发展起来,以避免形成实际上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另一方面日本也希望中国能够发展,这样中国就可以保持稳定,不致于发生动乱,这对日本也有利。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日本对华的政策和对中国的态度就是矛盾的:在经济上,既给予中国一定的支持,以取得市场,但同时又不在高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支持中国的发展;在政治上,一方面希望与中国保持较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西方国家结盟,保持对中国的压力。“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有一定的市场。
从目前的总的发展态势上来看,也由于中国显示的强劲的发展势头,日本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至少是和平的关系。
5月20日 星期五
讨论法学院成立的问题。一个新的单位的成立,主要矛盾是旧单位的人事关系,这个问题最复杂,涉及到人的具体利益。另外就是在新单位中建立新结构,主要是知识领域的组合。我们是由社会学、法律系和国际政治系组织起来的新单位,如何能建立一个有机的组织。要把知识组合在最有效的结构中,寻求新的生长点,这样才能使一个新单位找到合理的起跑线,不然就不能和其他的单位竞争。法学院已经存在许多,我们这个法学院有什么特色,要好好研究。
4点去机场。在机场的时间还太早,就在那里的快餐店里吃饭。然后看新买的小说《新镇》。据说是《废都》后流行的小说,但是一看大失所望。完全是粗制滥造的小说,可能连小说的技巧均不懂,更不要说艺术性了。书在扉叶上印的是得到艾青文学奖,可是这本书4月刚刚出来,怎么就得到艾青文学奖?显然有诈。然后是把里面有关性方面的描写均用黑体字,以便买家一看就能把握住要害。最近这一类的小说特别多,看来小说要走到更低层次上去了。
5月22日 星期日
飞机准时出发,提前15分钟到北京,这是少有的。5月22日星期日台湾《联合报》说我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与官方的路线不同。我看了,原来是在《瞭望》上发表的那篇文章,题目是"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真是有意思,怎么就和官方的路线不同了?不了解中国的政治。我也是一直谈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惊小怪。
5月25日 星期三
一位朋友问我,有没有孩子,我说没有孩子。又问,对家庭如何看法?我说也是想有一个好的家庭的,任何一个忙碌的男人,都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忙了一天回到家里,感到很幸福。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可望而不可欲。
在散步的时候,在树上摘了一些桑果吃,想到了卢梭说的自然状态。这样的生活是可望而不可求。得诗一首:
与大哥同游
清池弯道傍波澜,
踏露青石上绿山。
四柱巍峨镇地脉,
一塔朦胧没水潭。
颐和园深寻幽易,
昆明湖浅见鱼难。
收尽千枝花艳丽,
东来霞色照君还。
5月26日 星期四
写《革命后社会的政府》的第二章,论述在变革社会中,究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然后根据这个变革应该做什么样的政府发展。这个问题说明白,总的趋势把握好,就能对整个政府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也说的神气。从大趋势来说,还是原来我的归纳:
● 思想路线经过总体性革新;
● 现代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主体工程;
● 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并得以发展;
● 政治生活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 传统的各项体制经过改革逐步让与新的体制;
● 与外部世界发生全方位的联系;
● 民主观念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肯定;
●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全面开发和应用;
● 文化艺术教育的全面展开和兴盛;
● 社会全体成员能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充分焕发。
分析中国政府发展的大趋势,就是要在这个总的框架中进行。
5月27日 星期五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中国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课题,要好好研究。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执政党的内部制度建设来梳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因为执政党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力量。
关于执政党,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这是党内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只是在理论和原则上来论述问题,而要从制度和机制上来研究问题。从权力的机制来解决问题,恐怕是最重要的。过去说民主多一些,或者集中多一些,是一个根据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说法,不一定准确。因为从民主集中制的角度说,不是民主多和集中多的问题,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权力如何地分配,最重要的是都是要用民主集中制来解决问题,来行使权力。而中央和地方在具体管理事务上的分配,不是民主集中制的制度问题,而是一个权限的问题。所以,基本的问题是三个方面,权力运行的程序、权力范围的划分、权力行为的责任。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民主集中制解决权力运行的机制问题,也就是党内民主。毛泽东当年在回答黄炎培的问题时,就是说我们找到了答案,这就是民主。权力范围的划分解决中央和地方具体管理范围,这是根据民主集中制本身来划分的。权力行为的责任则是讲有权力的人一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一定的责任不行。这样才能说清楚。但是这个问题是不容易说清楚的。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推进,但是不能大起大落。执政党体制的完善,实际上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28日 星期六
读《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一书,记载毛泽东到北京以外地方视察的情况。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那一次和打倒林彪之前的那一次。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社会的局势发展和党内斗争十分之警惕,也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斗争。在重大时刻,他就到外地去,而且行踪不定,一般人不知道他到了那里。他也特别注意与地方的领导人打招呼。他有高度的政治警觉性,特别是在和林彪做斗争的过程中,尤其如此。他突然决定返回北京,一路马不停蹄,直插北京,打乱了林彪的"571工程"。这不能不说是领袖政治上的敏感性。但是,在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警觉性的过度,使他在党内发起过份的政治斗争。如对彭德怀的斗争,对刘少奇的斗争。等等。这本书对这个问题没有分析。
到沙滩去买书,从"北办"步行,路过了景山公园和故宫的后面。在那里多了很多外地人开的小吃点。总的水平不高,房子也简陋,颇有大煞风景的感觉。这样的问题如何来管理,始终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要方便群众,也要有秩序。
沙滩那里有不少的书摊,书不少,大部分是新华书店没有的,大概是另外渠道发行的。我买了几本,是一些新的小说,大体也就是目前流行的那种味道。有一本说是法国人写的《新十日谈》,买了一本存读希望是法国人写的。现在这样的冒牌的书太多了。
5月29日 星期日
写《革命后社会的政府》,集中加工社会变革一章。这一章分析在改革开放推进之后,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这些变革对政府体制的改革提出什么样的挑战。把原来提出的社会领域的六大变革的政府行政的十大变革充实了一下。同时提出这两组变量之间存在着落差,这一落差是考察政府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第一,主动和被动的落差。第一组变量的发展速度快,铺展面也广,而且是变动主动的方面。第二组变量发展速度慢,铺展的面也相对窄,是变动的被动的方面。这是符合一般社会的发展的规律的。社会发展总是最生动最有活力的一面,尤其是在社会的各种因素被充分发动起来之后。而政府体制的发展,要人们对社会发展积累的力量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限度之后,才能被推动并发展起来。
第二,时间的落差。从时间是来说,客观上存在这样的落差。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程,总领先于社会其他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之后,这一特征还会更加明显地显示出来。政府体制的改革要在经济力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推进,或者说经济发展提出要求后,政府体制才能具备发展的动力。这个时间的落差有时不是主观可以消除的,问题要认识这个落差,尽量来减少落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这种落差更容易形成。
第三,体认的落差。社会发展究竟向政府体制提出了什么要求,政府体制究竟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有体认的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不是所有人均能够体认的。就是能够体认,也会产生不同结果,有时甚至是激烈对立的结果。政府体制是敏感地域,对它的改革总涉及全局的变革,所以人在这个问题上往往会有更多的体认分歧。社会发展了,但是在人们的体认没有达到一定的一致之前,要推进政府体制改革不容易。越是发展快的社会,在体认的共同点的形成上可能越困难,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多向性和多可能性,给人们提供了太多的体认的要素。越是发展变量多,体认越不易。
第四,设计的落差。政府体制改革需要较为完整的设计,不可以一边变一边设计,政府体制的逻辑是这样。因为一旦政府体制在变化中,那么它的调控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政府体制改革需要完整的设计,而完整的设计需要对变化的要素有足够把握。在变化迅速的社会中,不同要素每时每刻均在变化,要在一个时期里达到一定的把握程度,不容易。没有这样把握自然就不能做出合理设计。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形成中的新体制,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体制模式,并没有现存模式。中国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什么样的政府体制与之相适应,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总体的设计本身就在探索之中,因而就会有这样的落差。
第五,操作的落差。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操作的落差,政府体制可以说是社会调控的中枢神经,至关重要。对它的改革要依整个社会利益为依据,以整个社会能够稳定发展为依据。如果政府体制改革引起社会不稳定或者动乱,成本就太高。不仅政府体制改革不能完成,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也可能会被打断。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是"超大社会",又处于急剧变动中,政府体制承担着十分关键的功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一方面是这一功能不能松弛,另一方面是要变革承担这一功能的体制,这就是操作上落差。经济体制改革的操作性要强得多,虽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变革操作上也是高难度的,但是政府体制改革总体上都是高难度的。
因此,从政府体制发展的基本任务来说,就是如何来缩小这两组变量之间的落差。
5月30日 星期一
凌晨读《新十日谈》,这些故事似乎已经有一种模式,就是那么一些男女之间的事情。可以说,第一本《十日谈》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而这第二本《十日谈》就是一种无聊了。不知谁写。在今天黄色作品颇有市场的时代,这样一部作品的作用可能是消极的。
研究党的建设,重要的是在新形势和新条件下应该如何建设党。党是一个大党,在世界上大概是最大的了,等于西方一个发达国家的人口。这样一个政党如何来治理,的确需要研究。邓小平对建党理论有什么发展,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制度建党。他在"文化大革命"之后,集中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中国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这样大的政党,一定要有一整套的制度,没有,不能建立起有秩序的、有战斗力的、活跃的政党。现在要认真讨论制度建党,有些什么问题、措施、战略。邓小平建党理论的第二个贡献是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党规党法,他提出党规党法的概念,这也要积极推进,一定要有系统的党规党法。最后,邓小平特别强调对党的领导制度进行改革,他提出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就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在恢复书记处等方面,也是制度建设。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制度建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5千万人口的国家,需要多少的法律和机构来管理才能管得好,那么一个5千万人的党应该如何来管理呢?
散步的时候,闻到一阵清香,是枣树开花的香。院子里的桑果已经红里发紫,纷纷落下,桃树上的果实也有鸽蛋那么大了,青青的。松树上的松果也十分地生气勃勃。满园的四季花开得烂漫,姹紫嫣红。在这里面散步,不由得思想深沉,可以远思。得诗一首:
望南天
一夜风洗秋叶新,
梦里依稀闻鸟鸣。
举目五塔突壮志,
落步三山渐舒心。
楠木屋中古人吟,
桃花园外村夫行。
慢手推窗送晨色,
方知星辰向南行。
5月31日 星期二
继续写《革命后社会的政府》,把有关文化的这个部分整理好了。文化问题或者说政治文化的问题对政府和政治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文化传统悠久的国家里更是这样。所以政府体制的发展,广义上的政府,必须在一定的文化条件下发展,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结构作为支撑。
晚上放一部香港什么地方拍的电影,武打片,说有一个"东方不败"和"东西方不败"的人,功夫简直是惊人了。这样的片子故事肯定是"东方夜谈"了。特技手段用得很多,可以有感观上享受,但是对理性来说是一种痛苦,实在是离奇了。只好把理性放在一边,先享受感观乐趣,看完之后大概是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似乎这里也反映了人对自己人性张狂的一种向往。
6月1日 星期三
思考中央与地方关系,在纸上写:
● 中央的权威应该从全党的权威写,在改革开放中,全党均要有权威,这个权威的集中代表是中央;
● 中央和地方的党组织均要有权威,但是关键是中央,中央有权威了,地方就有权威了;
● 维护中央的权威就是维护全局的权威;
● 涉及全局的中央没有现存决策的必须请示中央;
● 地方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及时通报中央;
● 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 中央积极支持地方工作;
● 地方党委有责任保证中央政令在本地区畅通;
● 中央权威的本质是全党统一意志基础上的统一领导权;
● 决策正确才能保证效率;
● 属于政府管理的应通过民主集中制来解决,不属于的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
6月2日 星期四
凌晨把《革命后社会中的政府》中的"政府领导方式"一章加工好。
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实际上是十分关键的。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超大社会中,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十分关键。执政党基本上以掌握权力和组织社会生活为特征,特别是农村地区,所以没有基层组织对整个社会的调控,就会发生危机。在农村地区,这样一种挑战已经摆在面前,应该抓紧了。在西方国家,虽然一般没有这个意义上的基层政党组织,但是在选举时,组织的力量一直渗透到每一个选区,对大部分人发生作用。在平常则有党的骨干和积极分子掌握社会的权力和分配社会的资源。
党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纵向的控制系统,也是一种稳定系统,一种协调系统。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政党体系,一个高效率的、低成本的、清廉的体系,深入到社会的大众中去的体系。所以考虑要在《革命后社会中的政府》中加上"政党与政府"这样一章的内容。
关于干部队伍,首先要有专门家和政治家,尤其是政治家,在一个大国里承担领导职责,领导十多亿人进行现代化,没有政治家的群体不能想象。一个省和市可能就有别国的人口,甚至要多得多。因而在这些地方均应该有政治家。什么叫政治家?应该是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学贯中西的知识、高山仰止的人格、高瞻远瞩的目光、百折不挠的毅力、海纳百川的胸襟、纵揽全局的能力,等等。中国的民主革命依靠了一个杰出的领袖集团。现在也需要。
6月3日 星期五
凌晨读哲夫的小说《天猎》,作者说是一部现代寓言小说,的确有一点,总的倾向似乎是现代派的,主体是人的欲望和人的生命的不能理解和非理性。写作方法是后现代色彩的,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6月5日 星期日
把有关中国腐败问题的状况的章节写了一个大概。要好好地查一下数据,另外就是要有一些新概念。目前的大部分概念是来自1990年出版的《反腐败:中国的实验》这本书,准备增加新的概念。已经决定增加的核心概念是:腐败活动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
1.从低量腐败到高量腐败。从数量来说,目前的腐败活动的数目越来越大,数千万元一次腐败交易多有发生,而在前几年,数目比较小,几十万元已经是不得了的案子了。当年,张青山等人就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是值得注意的趋势,因为在这样的趋势下,一次腐败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破坏作用太大。
2.从低层腐败到高层腐败。过去腐败比较多地集中在基层的干部,而目前有上升的趋势,目前高层干部里发现的腐败活动的数量在上升,当然低层干部的数量也在扩大,但是上层干部的腐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面要比基层干部的影响大得多;
3.从低质腐败到高质腐败。指技术而言的,或者指性质而言。原来腐败比较多地集中在贪污和受贿方面,或者勒索,技术上比较粗浅,没有高技术手段。目前利用电脑和复杂手段进行腐败活动的例子大大上升。这和腐败技术本身的发展有关,也与反腐败压力下寻找对策的必要性有关;
4.从浅层腐败到深层腐败。深层腐败指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目前在选举和谋求官职等方面的腐败活动也在上升,这种腐败是深层的腐败,是对权力机制和性质的一种腐蚀,特别值得注意。
6月6日 星期一
到北京大学附近的书城去"淘书"。书城的特点是各种书籍比较集中,各家出版社在这里集中开设书店,可以得到各出版社最新的书籍。在里面转了一个上午,发现真正上档次的学术著作并不多。大众化的或者说为了赢利的书倒是十分之多。中国的书市场十分的萎缩,不如前一段时间,那时书市非常兴旺,社会科学著作特别兴旺。各家出版社均有庞大的出社会科学书籍的计划,一般是大型的系列图书,如译文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思潮"、三联书店的"学术文库"、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等等。在市场发生变化之后,这样的局面就消失了,各家出版社的大型图书系列也不能维持。结果大量消费性的图书上来,占领了市场,出现了目前这样的状况。
中国是这样大的国家,有12亿的人口,有的学术著作在全国不能卖出2000本,实在是一个谜。而一般的发达国家,高质量的著作卖出上百万本往往是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市场渠道的不畅通等等。但是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精神方面。一个民族不追求精神上的快乐而追求肉体上的快乐,这样的事情往往会发生。同时,这种状况也是社会之发展的必然,不能想象在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许多人会花费一定比例的钱买书,特别是普通民众。真正需要买书的目前是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收入在社会上较低,而富起来的人,又不会去买书。图书市场如何能够兴旺起来呢?可能是要等待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图书市场才能真正兴旺。
6月7日 星期二
看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的一篇文章,分析美国为何最后给了中国最惠国待遇的过程。美国人太技术了,特别不懂政治艺术,十分实用主义。在前一段,美国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基本判断大概是认为中国没有什么大用,在经济上看不出什么辉煌的前景,政治上也处在一个过渡时期,所以对中国持十分强硬的态度,想通过各种压力改变中国的政策。但是,一个国家的政策往往和国家基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也和一个社会的发展道路联系在一起,不可以随意地加以改变。美国人的战术就是用各种技术性的方法来搞。中国文化里历来就不是这样处理政治,更多是强调政治艺术,在敏感问题上尤其这样。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在中国不做出更多的让步时,在美国需要中国时,美国人就不能不让步了。美国要让步时,还在寻求台阶,结果还是技术主义,还是实用主义。这样来与一个东方大国来打交道,最后不能有效。美国在亚洲有许多的教训,美国人大概要慢慢才能学会的。
政治往往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技术主义,美国最典型;一种是艺术主义,亚洲一些国家最典型。如果不能对文化和历史,尤其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达成一种共识不易。
6月9日 星期四
今天凌晨看了美国的一部有争议电影的录像,叫《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这部电影当时拍好之后,引起剧烈争论和宗教界的抗议,美国有过十分浩大的游行,要求禁止。主要情节是描写基督,但是故事的发展过程和《圣经》中描写得不同。主要的区别是:在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之后,上帝让他复活了,但是他已经不是圣人了,而是一个凡人,结婚,生儿育女,并且与几个女人有关系。在信仰上也不坚定,反而被认为出卖了耶稣的犹大意志更加坚定。最后痛斥耶稣信仰不坚定,放弃了神的意志。这样当然和《圣经》不同,对耶稣也有"诽谤"。所以引起基督教界的强烈抗议。这是用一个神圣的故事来损害另一个神圣的故事。
想起了看过的《食人族》(EATEN ALIVE),这是一部以琼斯宗教案件为背景的故事。一些人在森林中生活,有一个教主向他们宣传自己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所有人在他的控制之下。当然这样的宗教和现代宗教不同,更多是迷信和愚昧,是对人的灵魂的一种控制,包括用肉体的强制来牵制人的意志和理性。问题是,人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寄托?人为什么需要信仰?特别是对一种愚昧的教义,人为什么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就如同美国的大卫教派的案件一样。这可能要从人的心理需要来分析,也要从人的社会环境来分析。信仰这个问题,极其费解。
6月10日 星期五
中央电视台转播国际女篮锦标赛的实况,非常激烈,比分咬得很紧,最后中国女篮以一分优势战胜澳大利亚队。这时,你就深刻地感觉到一种心理的认同,一种不能解释的中国情结。实际上在大部分的国人的血液里,有一种不能消失的民族主义。这种激烈竞赛,虽然对大部分人是太遥远的活动,但是一到这个时候,所有中国人均希望中国队能够赢。而如果仅仅是外国的两支队伍,水平再高,国人也不会有那么多感情的投入。学校中这类情况最生动,每到重大比赛时,最怕的就是学生们控制不住感情,出格。在新加坡辩论时,来自中国的人总是支持我们,希望我们胜利,而我们胜利之时,有的人落了眼泪。这就是在人身上的一种巨大的动力源。
心理的力量历来是一个社会基本的动力,有时是最强大的动力源。这种动力源,发动起来之后就强大无比,但是也可能成为破坏性的力量。在没有发动起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力量,静静的,看不见。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看来要注意这种心理的动力,要发动,但是要发动到恰当点。物质力量谈得比较多,心理力量谈得比较少。有亿人口的大国,心理力量多么大,在被一种什么因素发动起来之后,如果不是社会有目的的发动,那将是灾难。如果是社会有目的的发动,那就是毛泽东说的"精神原子弹"。
6月11日 星期六
把《帝京》这本书翻了翻,这本书说是《废都》之后的一本书,《废都》之后看《帝京》,主要人物也是《废都》中的。文风和手法也模仿《废都》。也有许多"此处作者删去五十字"之类。但是这本书在艺术和境界上均不高雅。这样的书还是有一定的诱惑力,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目前中国正在形成一种图书市场,但不是良性的图书市场。在正式的图书渠道之外,有一个庞大的而灵敏的图书网络,大量图书通过这个网络来发行。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里,均有大量书摊,供应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书,大多用来吸引一般读者。也有一些政治上敏感或者在艺术上引起争论的图书。而卖书的大部分人恐怕并不知道图书的价值,他们对一本书写的是什么,基本主题是什么并不清楚。他们判断的唯一标准是市场的销路,能不能卖掉。
这说明图书可以有市场,问题就是如何使好书能够打开市场。打开市场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要使好书形成一种心理偏好,形成一种知识的力量,形成一种知识的魅力。人们不是不需要知识和思想,而是人们总是选择知识和选择思想。另外就是在知识和思想的问题上,人们也需要从众心理,没有社会引导,人们永远不会去选择新知识和新思想。不能让实用主义来推动人们在知识和思想方面的选择,如果如此,大概是相反,知识和思想会选择实用主义。
关于""的手法,真想写一本书,前面写百来字,然后是作者删去四十万字。
6月12日 星期日
凌晨读《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说是一位德国人写的,叫洛伊宁格尔,是中国问题的专家,我总觉得不那么德国,要不就是太中国了。不过,这本书对中国的很多问题的分析,有它自己的角度,基本上是在西方的观点看一些问题,在中国的立场看一些问题,是一种平衡,所以叫"第三只眼睛"。可能也就是两只眼睛各取一半。书在最后对中国社会发展未来的分析,作者说:
"一个改革中的社会是极其脆弱的,旧的体制被冲击得百孔千疮难以继续发挥作用,而新的体系的稳定社会功能尚未完全形成,社会很难在哪怕是轻微撞击中保持安定。中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巨大社会系统,新的信息流入并且完成它的接受改造过程,实现重组功能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时间上的距离造成了系统事实上的分裂和不平等。"
其实不止这些。不过这些也非常重要,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加以高度的注意。问题是在发展中,注意客观的难题和注意主观的难题,是一对矛盾,在很多情况下,注意主观矛盾更重要。只有在主观矛盾不会影响现代化进程时,客观矛盾才能被集中的力量所克服。
6月13日 星期一
晚上散步,一大圈,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但是这里的绿化还是那样的郁郁葱葱。天气炎热,池塘里的鱼都浮上了水面,在那里悠闲地浮着,也没有动静,似乎所有的世界的争斗都停止了。看着它们,一种闲情雅趣油然而生。得诗一首:
山上怀古
曲径漫步树飘香,
波静云高山色祥。
后弃闲鱼水上戏,
前听飞鹊林中翔。
千端世事均度外,
一刻心情唯炎凉。
暮色轻携别石路,
桥斜古道马轿响。
6月14日 星期二
凌晨读《斯大林时代的谜案》,从反面来批判斯大林,几乎把斯大林说得一无是处。这就是一个伟人身后最容易发生的事情。一是继续维护他的威信,用来达到某种目的,另一种倾向就是否定他的功绩,来达到另一种目的。社会或者说历史往往就是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但是无论如何选择,总是摆脱不了伟大的人物。没有了伟大人物就没有了历史。反过来说,没有了历史就没有了伟大人物。关键还在于历史是谁创造的,人们创造了历史,历史往往塑造伟大人物。
晚上放一部美国电影《浴室血案》。说美国黑社会和警察勾结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搞技术发明的,或者说用高科技搞小发明的人。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与警察和黑社会做斗争,有笑料,也有含义。最后还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这是美国这类电影的必然结局。故事写得再黑、再残酷,丑恶的东西再多,最后胜利的总是所谓正义的方面。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要求,没有一个社会的精英集团会鼓励社会往邪恶的方向走,因为这不符合社会的基本利益。作为统治的阶层,这里说的是广义的统治阶层,最后是要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有符合他们传统的正义标准的社会秩序。没有此,任何社会均不能存在。
6月21日 星期二
凌晨读一本小说《媾疫》,以西北为背景故事,是一种现代寓言,故事本身带有很多的荒诞性,但是让人有一种神秘文化的感觉,看完之后觉得是虚构,有一种寓意,可能作者对寓意本身也不明确。
把《民主的困惑》的注释和体例统一了,花了不少时间。电脑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由于便利,也就增加了修饰方面的时间,总想求得比较地完美。把第一章导论的题目改为"受困惑的民主",将结论的题目改为"憧憬中的前景",以和各章的标题风格一致。
6月23日 星期四
这两天读《中国大历史》,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用20万不到的字写了。也无所谓"大历史",只是"宏观历史",谓之""MACRO HISTORY"。如果是大历史,写到杨贵妃就很奇怪了。在这样精练的历史中,这样的人也有地位,不知历史如何大?但是,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价值,他的基本观点是:
● 权力的运用是中国政治的核心部分,不能有效地运用权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和统一的江山;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统一农民,如果没有一种机制来管理农民,中国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之中;
● 财政是中国封建王朝稳定或者说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必要财政和税收体制,中央政府就不能稳定存在;
●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管理,土地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没有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谈对农民的管理;
● 官员制度也十分关键,历代的政府统治均是要依靠强大的官吏,没有官吏不行;
● 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稳定也重要,中国的制度力量历来就不强大,所以要依靠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因素来管理,这就是儒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一直能够保持的基本原因;
● 官员的腐败历来是王朝衰落的基本原因,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6月25日 星期六
国内很多地方发大水,各地在组织救灾的活动,十分感人。有的时候一个社会需要轰轰烈烈,没有了轰轰烈烈,社会就会变得平庸。中国这样的超大社会,在平庸中就会懒散,就会分解,就会产生离心的力量。当然,像自然灾害这样的轰轰烈烈,是一种灾害性的强制,是没有的选择。如何能在平淡中产生一种轰轰烈烈和壮丽,的确不容易。
这几十年是轰轰烈烈太多,这些轰轰烈烈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甚至相当多负面的影响,以至今天还在承受这些轰轰烈烈的后果,如"文化大革命"。另一方面,也必须懂得,恰恰是轰轰烈烈塑造了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的话,中国今天可能就不是这样。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我们是在这份难得的遗产上进行今天的事业。我们的责任是要有新的轰轰烈烈,一种能把整个民族高度调动起来,把民族精神充分振奋起来,把社会的基本价值高度推广的轰轰烈烈。
轰轰烈烈往往有一种矛盾,就是轰轰烈烈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波动,而波动往往是超大社会所不能承受之重。问题在于如何在轰轰烈烈中保持社会的整合,同时又真的有轰轰烈烈。
6月26日 星期日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一人说作为教师,给学生上课是一种快乐。他说的是"一种人的交换"。大体上好的老师有这感觉。学生给你一种生命回响,一种活的知识对象,一种流动的意识过程,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这大概是任何其他的职业均不能实现的。这就是老师的最大乐趣。但是要体验这样的生命快乐,首先要付出痛苦,就是欲望上的压制。在今天各种机会富裕和物欲扩大的世界里,更是如此。
这里面有一种难以揭开的逻辑。在一个人开始作教师的时候,大概难以体会到这种乐趣,更多地是体验到前面说的痛苦,因为他的知识、人格和生活均不允许他体验。在各种各样的力量的驱动下,他会离开教师岗位,或者说失去教师的真正精神境界。这样,他就永远不能体验到教师真正的快乐,与生命交流的快乐,塑造生命的快乐。而会在物质方面去获得快乐。而只有经过压抑物质欲望的痛苦之后,人才能够享受这种高级乐趣。问题是有多少人能享受这样的乐趣呢?
什么乐趣也不能比塑造生命的乐趣,尤其是塑造生命成功的乐趣。谁是以塑造生命为第一义务的人呢?除母亲赋予物质的生命之外,教师是塑造精神生命的最有影响的力量,也是最微不足道的力量。
有时看到学生成长起来,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上的快乐。我有时常常问学生的问题是:"你有精神上的痛苦吗?"实际上也就是问":你有精神上的快乐吗?"大部分人不能谈这个层次上的痛苦快乐。但是,没有精神上的痛苦快乐的人,难道可以作为一个来过这个世界的人而存在吗?难道是一个有过真正的生命的人吗?
为什么不是?为什么是?需要一种创造的快乐。
7月8日 星期五
到民族歌舞美食城,特色是有民族歌舞的表演,一面吃,一面看表演,如同过古代帝王的生活。最热闹的节目是邀请点名的客人上台去,接受哈达,然后一起跳舞,等等。有气氛。
此地原是民族歌舞团的排练厅,现在变成一家饭店,前面空出很大地方,大概还可以排练。这无疑是市场经济大潮的一种现象。一个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饭店,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目前一种典型的标志。不过,让人难说是一种向上的发展,或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
7月10日 星期日
特别热,似乎超乎寻常。城市气候开始转热,不知是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尤其是大量增加的空调器,排放出惊人的热量,对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
报纸报道,朝鲜金日成主席逝世,可能意味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那边最近发生一系列问题,主要在国际社会和两个朝鲜的内部。这一事件对这些问题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冲击,要观察。也许很快就会有新的发展,从国内政治稳定的角度。
傍晚下了雨,天气凉爽多了。夜间到外面去散步,得一首小诗:
夜游长安街
清雨忽降净京城,
枝绿墙红照夜灯。
信步轻盈伏串露,
合手重凝振拱门。
指观世事出清淡,
笑看人生入深沉。
过客匆匆独寂寥,
方识厚意又得闻。
7月16日 星期六
整理资料,准备写一篇关于中央权威的文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论述,而且说得透彻。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央权威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如从前。但是,目前事业发展和历史阶段均要求中央有一定权威,没有这样的权威不仅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搞不上去,而且政治上也会发生问题。
邓小平说:"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有力,否则就治理不下来。"
中央权威如何来维护,是当前必须讨论的一个问题。
7月17日 星期日
访L家。他说在B市打一场官司,情况是他经一位北京朋友介绍,认识那边一女子。那女人说是市司法局的,和他谈2020台大哥大的生意,价值1400多万元。他不放心,还去过那里,见了司法局长和市长。这样就发了货。但是那边一直不付款。结果司法局也不承认,说这个女人是他们聘用的,不是正式职工。这件事情花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处理好。这次由上海公安局出面,发出"协查通知"。结果在锦州抓住该女。公安局已经通知他了。不知最后结果会是什么。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一种无秩序现象的反映。问题是司法局作为国家机关,怎么能卷入这样的事情?
7月19日 星期二
18日开始,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产生奇观。全世界都在注意观察。首次撞击产生多个火球,绵延将近1000公里,相当于2000亿TNT爆炸的能量。今天报道说,新的一块碎片撞击产生的爆炸量,相当于6万亿TNT爆炸的能量,比全世界的核武器的爆炸能量多上百倍。由此看来,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十分肤浅,同时也就照射出我们对人类的认识也十分肤浅。宇宙之大没有确定,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来确定呢?
写维护中央权威的文章,难点是分析维护中央权威的必要性,提出:
现在需要再认识社会调控的体制设置,确定比较明确的体制和规范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处在探索和实践之中,主要任务是把高度集中的权力下放给社会,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今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醒和成熟的认识,具备了必要条件来科学和合理地配置社会调控权力,确定比较明确的体制。
基本的认识是:中国的发展需要能够对整个社会统一进行调控的权威。这一基本认识基于:
—— 中国是一个超大社会,但是拥有的资源又相对贫乏,要求社会集中有限的资源来推动现代化进程,以便加速度地完成现代化。
—— 在大国里进行深刻的大幅度的社会变革,要求有能够统一领导和协调的中心,以便社会能够平衡和有秩序地发展。
—— 新旧体制的转换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过程,要求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和活动能够在一致的方向上运动,形成合力,完成转换。
—— 管理体制在新旧交替之中,存在着明显的体制和规范的空档,要求统一中心通过合理的方式调控,弥补空缺;
—— 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求宏观上能够制定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在全局上化解新矛盾新问题。
—— 社会发展出现极度不平衡性,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差异逐渐拉开,要求有统一领导来适度平衡,保证社会利益和福利相对均衡地发展;
——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日益呈多元化趋势,外部力量越来越多介入到中国的边缘地区,要求统一确定整体利益,保证国家的一体化。
——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成强大而紧迫的国外政治和经济压力,要求有统一制定战略和调动力量,保证国家处于有利的国际地位。
7月22日 星期五
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稿子又写了一点意见,中央权力的性质要求:
—— 属于中央的政治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表现,各地、各部门必须坚决服从,不能有任何违背;属于中央的职能管辖权,中央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确定后各地、各部门也必须坚决服从,不能有任何违背;
—— 各地、各部门在行使自己的管辖权时,必须认真分析和判断自己权力行为的影响和效果,自觉防止削弱和损害中央权威的行为;
—— 建立明确的体制和制定完整的法律规范,保证各级管辖权在确定的体制中得到运用,同时严肃制约和惩罚违背基本原则的行为;
—— 在组织人事上要有维护中央权威的保证,对于违背和损害中央权威由不加以改正的人员和机构,要依照法律和纪律予以处理。
7月24日 星期日
读萨缪尔逊的《经济学》第12版,两大卷。这一次修改,据他自己说比较彻底,凯恩斯主义在战后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大,在实践中也有很多问题。以凯恩斯主义为主流的经济学不得不修改自己,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如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等。12版在这些方面做了吸收。
读到他论述政府作用的章节,觉得还有启发。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究竟起什么作用,非常关键。他提出的政府作用于经济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汇率),以及公共开支等。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下,这些手段大概有用。但是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这些手段是否足够了呢?是否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呢?值得探讨。
在不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什么样的手段最好,还没有说法,实践上也没有证明。如税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普遍的手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就不行,没有形成必要的税收体制。西方国家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所得税。而我们的个人所得税占的比例实在太低,不能起多大作用。真要把个人所得税管理起来,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也跟不上,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税收体制,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也没有建立,因而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
这样的教科书,内容不论,编写得适应教学,很清楚,对象就是大学生。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系统的教科书。大的学者不屑于写这样的书,出版社也不愿意出,考虑经济效益多。其实,真正写好了,可以保证经济效益。国外很多出版社就靠教科书盈利。当然,也有一些为利益而写的书。
教科书是一所大学甚至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也是学术水平的镜子。复旦大学如果能够出一些高质量的教科书的话,名声就会大大提高,知识对社会的辐射力量也会上升。
7月27日 星期三
今天去北戴河。火车开了四个小时,到北戴河,已经是中午11点20分。把东西搬上车以后,从站台直接开走。路上有如潮般的游客。大概20分钟,到了一片树木茂盛的地方。在警察的潇洒的指挥下,我们拐进了一条路,然后很快就到了我们住的楼,一幢西式的小楼。
海边去,在那里花三块钱买了游泳裤和游泳帽。晚饭后去游泳,游了一阵,有一种化入浩瀚的大海的感觉和向往,得两首诗:
泳浪
远风劲疾近处急,
涛立波伏长堤低。
浊浪排来海躁怒,
清沙卷去意平息。
俗心渐化涌峰上,
圣念忽临水色际。
再现中流滔万倾,
似见湘客又搏击。
海中畅游
骄阳盖地遍璀灿,
渐入浩瀚抚狂澜。
涛明流暗别众生,
风缓涌恣到沙滩。
枕浪仰看飘浮云,
劈波直数耸立山。
世间久有沧桑水,
洎古默纳猎鱼帆。
7月28日 星期四
写关于当前腐败的文章,提出"超腐败"的概念,意思是:
在中国,目前一种腐败活动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这种活动以获得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利益为目的,有时具有"合法"的外衣,有时不具有这样的外衣。它们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往往在一定公共权力的参与下完成,没有公共权力的参与不能实现获得利益或者超额利益的目的,二是往往以集团的方式出现,而不以个人的方式出现,具有与个人活动不同的特性。在认识上,人们对它们的性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人们认识比较清楚,有的认识并不清楚。关键是它们往往有组织,形态上以谋取集团的利益为主,而一般不直接地谋求个人的利益。当然,这种谋取到的集团利益最后要分解为个人的利益。
我把这类腐败活动称之为"超腐败"。之所以是"腐败",因为实际上是运用公共权力来达到小团体利益,侵害社会整体利益,损害全体民众利益。之所以是"超",是它们在规模和性质上均为一般腐败活动所不能比拟。同时,它们的危害性和影响也是一般腐败望尘莫及的。这是当前我们特别要加以注意的。
"超腐败"目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有组织骗税,发案率比较高的一种"超腐败"。
2.有组织走私,发案率比较高、实际活动比较频繁。在全国的不少地区,均发生了有组织走私的活动。有组织走私和一般走私的根本不同是它们有"政府部门"或者一定权力机关的参与。
3.有组织造假,即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来获得超额利润,如果得到公共权力的支持,就属于有组织的腐败活动。这种腐败近年来上升,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人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4.有组织索取,以单位的形式来弄权勒索,或者索取贿赂。因为它不以个人名义进行,所以有很大的安全系数和隐蔽性。
5.有组织侵占,表现在对国有资产的侵占。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经济活动采取了比较灵活和开放的政策,对一些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还没有确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规范。所以不少人开始活动,把国有资产变成团体的资产,再把团体占有的国有资产的收入变成个人的收入。这种活动往往有合法的外衣。
现在反腐败斗争的重点之一应该是反"超腐败"。
7月29日 星期五
到天下第一关和老龙头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到了也就觉得是这么样了,人太多"天下第一关"的字写得好,整个建筑在中国的古代建筑里面有特色。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里有很多历史。
老龙头是长城尽头,入海了。山海关这个地名也有意义,大概就是山和海交接的地方。可惜古代性已经不完全,有了很多商业化的色彩。大量出租皇帝和皇后服装拍照的摊子在上面,还有什么电子计算机算命、打游戏机、抬轿子等等的,搞得花里胡哨,乡里乡气。再加上这些摊子拉拢客人不绝于耳的叫买声,使人顿然失去了怀古的心情。
为什么这些摊子不能放到外面去呢?一定要在这样小的城墙上占这样大的地方呢?这就有文化问题,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问题。看来大部分来的人,也带着一种游玩的心理,而不是一种历史感。这样,这些摊子就有市场。什么时候这些地方干净了,我们也就有历史了,人民也就懂得历史了。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历史太多,太沉重,所以谁都不愿意担当过多的历史。
在"天下第一关",我们一行也拍了皇帝照,完全是一种猎奇。但是皇帝为什么对人们有吸引力呢?而不是其他呢?这又是一个谜了。
得一首诗:
上天下第一关
千年坡道信步过,
壁字碑文靡诗酒。
秦地威绝楼榭新,
姜女泪在壁石旧。
一关国门龙头竖,
万里胸襟碣岩留。
汹浪古来卷败旗,
长城何日断海流。
7月30日 星期六
继续写腐败问题的文章,在第二部分对腐败的特点进行分析。当前腐败活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1.从对象上来说,拜金型、拜物型、徇私型、享乐型和贪色型五种类型依然是主要类型,绝大部分腐败活动在对象上没有超出这些基本类型。在前三种类型继续构成腐败活动的主体类型的同时,后两种腐败活动的发案率大大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腐败活动已经不限于简单追求金钱和物质,往往与享乐和女色结合在一起,"有色腐败"与享乐型腐败的数量上升。
2.从属性上来说,个人取向、裙带取向、朋辈取向和团体取向中,在前三种取向继续为主要取向的情况下,团体取向大大上升。团体取向往往设法披上"合法"外衣,而且通常数量,后果比较严重。
3.从方式上来说,贪污侵吞、弄权勒索、以权营私、以钱舞弊等基本类型依然是当前腐败活动最重要的方式,而以钱舞弊的方式加重了。过去腐败活动比较多地集中在用权力来获得钱财,但是目前新的特点是一些腐败活动颠倒行为,以钱财来操纵权力,甚至获得权力,如党政机关之间行贿之风的严重存在,用金钱打通关节甚至跑官要官的,都大有人在。
4.从手段上来说,手段向隐蔽、高级化和"合法化"发展。一些腐败活动采用的手段比较高级,如利用计算机和复杂的技术手段,隐蔽性比较大。从手段上看,这都是"高级化"的腐败活动,与这样的腐败分子做斗争,必须棋高一着,不然就难以有力打击。
5.从领域上来说,政府管理、经济管理、事业管理和社会管理领域均有腐败发生,但是政府管理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腐败活动比较集中,发案率也比较高。特别是新的经济活动方面,政府管理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结合的腐败活动上升。在新经济活动的拓展中,新体制正在形成,还有不少漏洞;而是能产生的经济利惠又比一般领域要大,有的甚至成倍、成百倍地大,如房地产、土地批租、外汇买卖、股票交易、期货交易等。新体制不健全和新经济领域的快速生长给腐败活动留下不少空间。不少腐败活动正是在这些空间中发生的,钻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空子。腐败活动瞄准的"猎物",目前阶段一般相当多集中在钱款、资源、批文、权限、合同、财政、职位、机会,而在新经济领域比较多地集中在土地、外汇、房产开发权、股票交易、期货等方面这是腐败活动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7月31日 星期日
继续写当前腐败的文章,基本完成。对腐败问题的趋势,是这样把握的,当前腐败活动呈现以下趋势:从低量腐败到高量腐败,从低质腐败到高质腐败,从底层腐败到高层腐败,从境内腐败到境外腐败,从单一腐败到多样腐败。根据这些趋势,提出的反腐败的策略应该是:
1.严厉打击高量腐败。高量腐败牵涉到的数量越来越高,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为一般腐败活动难以比拟,往往不能挽回。目前,胆大妄为者增多,铤而走险者不乏其人。由于高量腐败危害性大,特别要给予严厉打击。
2.坚决杜绝高质腐败。高质腐败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物质利益损失。不以获得物质利益、而以获得权力为目的的腐败活动更加危险,严重违背我们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宗旨的活动。如果这类活动蔓延开来,就会影响到一些政权机构和政府机构的性质,以及为其他类型的腐败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这是一种难以根治的弊病。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或者从社会的长治久安考虑,都必须严厉清除这类腐败活动。这类腐败活动目前没有大量发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苗头还会发展,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可能会加速蔓延。
3.严格防止高层腐败。高层腐败的发生面虽然小,但是如果发生,影响要比低层腐败大得多,是反腐败的重点。对于高层腐败要有一个界定,这里说的高层腐败指副部级以上干部的腐败活动。统计数字表明,在这个范围内,腐败活动比较多地发生在副部级到正部级干部中间。反高层腐败的重点是这个范围内的干部。实际上,这个范围的干部并不多,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在这个层次上严格防止腐败,还有一个示范的作用,"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这个层次的干部清廉公正,对整个干部队伍防止腐败可以起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制定适应于这个层次干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建立起专门的监督机制,常抓不懈。
4.有效克服境外腐败。鉴于境外腐败活动的快速上升,非常有必要做出专门的研究,建立起有效控制境外腐败活动的机制。境外腐败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纯粹的境外腐败,腐败的全部过程完全在境外发生和完成;二是跨国性的腐败,腐败活动在境内和境外发生。这两种腐败活动,从控制和防范上来说,要比纯粹的境内腐败难度大一些,而控制纯粹的境外腐败难度更大。这是当前一些腐败分子采取的反反腐败的对策。中国社会日益开放,经济日益走向世界,跨国性经济活动日益发达,境外腐败的发生率会上升。如何来有效系统控制和惩治境外腐败,尤其值得研究。
5.注意制止多样腐败。面对多样化的腐败活动,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认识,对社会各个领域均要加强监督和控制,不能留下空点。另一方面,要有多样化的反腐败手段和措施,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仅仅采取简单和单一的思维方法和斗争措施,我们就不能真正惩治和克服各式各样的腐败活动。要研究各类腐败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在一些领域中杜绝腐败,把腐败的空间压缩到最小程度,这对整个反腐败斗争不仅有利,而且必不可少。
8月1日 星期一
下海去游泳,浪很大,铺天盖地过来,把人打在下面。大家开玩笑说,现在知道什么叫灭顶之灾了。觉得很有挑战感。人生中要有勇气迎接挑战。我们大概是不像过去那样能够迎接挑战了。
在这里,也觉得有片刻悠闲。得诗一首:
得悠闲有感
百思忽断到乐土,
截袖开衣任踯躅。
须发毵毵迎劲风,
心绪颟顸散归途。
一饮泉液比琼浆,
数试薏苡赛醍醐。
随易枯枝金沙下,
闲躺浪蓐似糊涂。
8月7日 星期日
到东陵去。东陵在河北省的遵化市,大约有150公里左右。一路开得比较顺利。华北的平原与江南的农村有很大的差别,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有山,但是没有丘陵地带,山地分明。与南方的水乡和山地,大为不同。住房以平房和大院为主,而南方以楼房和小院为主。农作物以玉米等为主,是这个季节的主要作物,长势很好,郁郁葱葱。这样的田野,给人一种宽阔的感觉,心情舒畅。
农村的经济是活跃的,今天是赶集的日子,路过了几个集市,规模均大。只是没有规范化,没有场地,在路边和山坡上展开,有一种乡土风味。集市上各种各样的产品均有,农产品为主,工业产品也不少。城市的商品进入到农村。当然这里离开大城市中心不远,不算落后的地区,经济也发达。
看了这里的集市,想起五角场的摊贩,那里的文化就和这里集市非常相像,主要原因就是五角场的摊贩是由来到城市的农民们办的。加上管理不行,就发生了城市商业文化影响他们,还是用乡村集市文化影响城市的问题。这恐怕在中国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仅一般的经济活动如此,文化和精神的层面的东西更是如此。
三个半小时后,到达玉田。这里有万人口,经济发展不错,工农业产值在34亿,农业只占8亿。我问书记农村的党支部如何,他说基本上是有战斗力的,只有少数没有战斗力,这次抗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然后去遵化,到东陵。参观了已经开放的乾隆的陵和慈禧太后的陵。东陵建于1661年,以后陆陆续续地造。埋葬了清朝的五位皇帝。规模宏大,气势不小。1927年,军阀孙殿英盗了这两座墓。这里人不多,比较宁静,有一种诱导人们怀古的气氛。旅游地点人一多,让人失去兴致。
然后到唐山。唐山的新城令人耳月一新。1976年的大地震我还记忆犹新,但是现在在平地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城市。
晚上返回北戴河,看见街市灯火辉煌,感触万千。
8月13日 星期六
到甘家口的书摊去买书,有一大片。书摊很多,大概有二十多个,大部分书籍雷同,也有些不同。大概来书的渠道是一个。这两天流行的书籍是华莱士的一套四本和劳伦斯的一套四本,都是小说。选择华莱士的那套买了。另有一本布热津斯基的书,讲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局面,主要的观点是世界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中,新的有序还没有形成。一本小薄书,要13元多,没有买。
书摊兴旺,很多的人。书的种类比较多,并不都是不上台面的书。大多数还是比较严肃。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占到比较大的比例,如剑桥中国历史的书,一般均有,都是精装本。武打小说不能没有,这是目前的一种流行。武打小说一般还是名家的,如金庸、古龙等人,乌七八糟的不多。最多的是小说,如上面提到的华莱士和劳伦斯的著作,另外就是最近流行的乡土小说,什么《妻命》、《天猎》、《地猎》、《野爱》、《畸人》、《土街》等,也不知是真是假。风土人情什么的,夹杂着比较多地对乡土情感生活的想象的或者原始的描绘,以此来铺垫故事。一开始销路不错,现在似乎也冷却了。另外比较多的是命相方面的书,手相、脸相、风水等等。
书摊由一些女孩子照看,好象都不是北京人。这反映出这里市场组织化程度挺高,可能是统一管理的。这些女孩子从外地来北京,受人雇佣,一个月大概有200元的收入,老板管吃管住。
一路能摆开那么多的书摊,好像上海没有发现这样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一个集市,旁边有很多的摊子,卖服装等其他各式各样的东西,灯红酒绿。书籍能占这么大的一块地盘,不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市场。
8月14日 星期日
凌晨读华莱士的《却普生博士》和《女妖岛》两本小说。他是流行小说的作家,发行量平均在400万册左右。虽然已经过时,但是这里还在炒热。这两本书故事情节比较新奇,但是寓意不深刻,为一般大众消谴性阅读而写。当然,题材新颖。前一本写人们的性生活的观念。根据在美国非常有名的《金赛性学报告》写的,把研究故事化了,加上情节,在当时(六十年代)也是异峰突起。今天就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女妖岛》有点意思,说现代文明人到了一种原始文明的境况中,文明观念发生撞击。可能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还是虚构。现代文明在这里遇到一种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念,似乎他觉得这种原始文明更合乎人的本性。实际上他描写的或者说他期望的很多价值观念在今天的西方世界已经出现,在原始人那里是古朴的生活模式,在当代人中间就是性解放或者性混乱。这就是文明的代价。
这个课题迷惑人们很久,原始生活和现代生活,究竟哪一种更符合人的本性呢?今天罗马俱乐部和未来学派的争论不就是在这里吗?再早一点,卢梭和伏尔泰的斗嘴的症结不也就在这里吗?看来人们还得斗争下去。
早饭后散步,走到西单劝业场。进去考察一番,不小的地方,很多摊子,大概均是出租的,主要是服装。在门口的地方,有几个摊子,挂着大牌子,上面写着"上海皮鞋38元一双"。可能不是上海皮鞋,上海的牌子意味着一种工业力量。上海自己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牌子,而别人却大大利用了,叫身在福中不知福,人在海上不识海。整个市场以牛仔裤、恤衫、短裤、皮带、皮包为主。花色不少,有不少国际流行款式服装方面我们是上来了,模仿很快。大部分摊主,也不是当地人。
8月16日 星期二
凌晨断断续续地做了几个梦,基本内容是:
"我到一个地方去找鱼,那里的人说不行,结果我用望远镜看。看到一辆三轮车上面有鱼,鱼下面是一种什么蔬菜。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有很多的人,在表演各个年代的服装,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后来就游行,我们排在队伍的前面,有很多人拍照,盯住我们拍。有一女的在指挥,一个人看三个,四个人八只眼什么的.....到了一间办公室,里面有一张桌子,我看是旧桌子,就检查抽屉,扔掉一些没有用的纸头。右手边一个抽屉,打开以后有很多的钥匙,都用小皮夹装着,大概有十几个整整齐齐。在这一边,有一摞书,看了一两本,差点倒下来。发现一个非常小的电脑打字机,非常惊奇。桌上有一女的照片中午吃饭,一个年轻人进来吃饭,好像桌子是他的,我没理他。他有点外国人的样子,头发颓了一些,鼻子很尖。我在旁边看书,想到隔壁的房间里休息,也没有去。他在和一人讲话,好象是熟人。他说自己刚离婚,那人说是哪一个,叫来看看.....到了一个大的建筑物,在门口检查了证件放进去,好象是留学生楼。里面有很多外国学生,也有中国学生。遇到许多熟人,打招呼。一名外国学生在门上引体向上,大家还比。然后向前走,很多的人向前走,好象是去食堂....."
这个梦是什么意思?昨天晚上电视里放过一个节目,有过去服装的展示;昨天上午一朋友拿一手提式电脑给我看。其他就没有头绪了。
8月20日 星期六
到昌平新建设的老北京城缩微景点,刚刚开张。听说投资两个亿,把老北京的基本布局搞成微型城,工艺还过得去,但管理好像跟不上,有点混乱,可能因为刚刚开张。
又到一个山洞里去。这不是天然的山洞,而是人工的山洞,听说原来是用于什么目的,但造好后根本没有用。里面现在放了一百多尊神仙的塑像,还有一个原始世界什么的,总的感觉也是粗糙。
晚上与奇人Z一起吃饭。他做了两项表演。一是把一把叉子和一把勺子在手里轻轻抚摸,用气一吹,就成了麻花状,不仅两样东西绞在一起,每一把本身也扭转,似乎不费任何力气。然后拿了一瓶药,原装的,有腊封。他用手轻轻地扣了一下瓶子的底部,就出来很多药片,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一拍,就爆发性地出来大量药片。他要C君在一张纸上写字,揉成一团,然后要L先生拿住药瓶。他拿起纸团,用嘴吹一口气。纸团就到了瓶子里面。他说":写的是王字,连笔写的。L打开腊封,到出全部药片,找到纸头,果然是那张。这真是奇迹了,不能不信。他在L背后拍了一下,象被针刺了一样跳起来。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说不清楚,都说清楚了,也就不是世界了。
8月21日 星期日
读《现代化新论》一书,比较集中介绍当今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也有分析提出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和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有独到见解。
见到北京大学一位年轻教授,说,他那个学院已经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教授们的月收入已经在2千到3千之间,很多过去出国和调出去的人想回来,现在一律不让回来。这就是吸引力。
8月23日 星期二
参加海峡两岸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由海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台湾现代化促进基金共同发起。讨论管理现代化,实际上关联政治和行政,大部分文章均在这个范围内。我的角色是评论一篇讨论管理决策现代化的文章。
我发言:一要讨论什么是现代化的概念,现在没有定论,各有各的说法。就是社会现代化,也莫衷一是,更不要说管理决策现代化的概念为何物了。二是决策科学化往往可望而不可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决策往往不是最科学的,而是最合理的,最能够被接受的,最可能实施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就要思考。决策还要加上环境、时间和价值的因素,这样现代化的问题就复杂了。因为没有统一的模式。决策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恐怕要结合起来分析。三是决策问题中有许多的悖论不能解决:
● 一项正确的决策不能否定可能有另一项决策可以获得更大成功,因为不能有重复;
● 一项错误的决策也不能证明另一项方案可能成功,因为在失败之后成功的方案是在一个变化了环境中发生的,环境条件已经完全不同,可比性没有了;
● 决策要求的基本要素不能穷尽,如知识、民主、条件和未来都是不能穷尽的,特别是未来,决策基本上是针对未来的,未来是最不能穷尽的。
如此等等,最后只能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所以对决策问题不能绝对化,要有一个相对的认识和概念绝对,反而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对决策问题。
8月24日 星期三
继续开会。一位台湾学者发表一篇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文章,看出理念讨论多,对中国的实际了解不多。他分析说,中央集中容易产生四个问题:
一是中央将资源配置作为赏罚手段,无法真正依靠供需原则来合理分配;二是中央错误必然演变为全国性错误;三是地方问题容易上升为中央的问题;四是中央机构膨胀,事务庞杂,效率低落。初看似乎很有见解,但经不起推敲。
我发言说,这四条基本上不能成立:第一条,发达国家也把此当做调控地方政府行为的基本方法,而我们的问题恰恰是没有真正作为赏罚手段;第二条,如果是在中央基本权力的范围内,如政治性的权力,那在所有国家均一样;第三条,在比较集中的权力体制下,地方问题往往不容易成为全国性问题;第四条,中央集中是否必然导致机构膨胀,也不必然,关键是对机构设置本身的控制,而在分权情况下地方机构必然要扩大,要各自承担起中央不再管理的事务。当然,为的是辩证地思考,如果一般而论,这些原因也可以说存在。
台湾学者的文章有一种模式:前面是理论分析,大多是对西方理论或者概念的介绍,然后是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似乎各种类型的学术文章均有这样的特征,是否一种教育的结果,不得而知。
8月28日 星期日
凌晨读华莱士的《金房子》,写的是一名精神变态的医生,如何杀害一家妓院的姑娘,然后肢解,放在焚化炉中焚化。其实这不是主要线索,主要线索是芝加哥这家有名的妓院,专门为达官贵人提供性服务,市长曾下决心要与之斗争,但最后也不了了之。因为里面的关系和环节太复杂,已经不是一个人和两个人能够解决的了。这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的深层问题。当一切美好都可以被金钱所调动,或者为金钱所驱动的时候,美好就不美好了。美丽的堕落是这样,聪明、智慧、富有、贫穷、力量等等,均会堕落。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使一切美好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但是同时也生出另一种力量来腐蚀美好。这种腐蚀的力量在贫困社会中也存在,但在富裕社会中要强大得多,往往构成一种难以抑制的力量。古人说:饱暧思淫欲。大概就是这道理。
所以,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使美好不卷入到财富的增加过程中去,保持美好的美好。但是这样的情景往往难以出现,因为没有美好介入,财富往往不能增长。财富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创造美好,也可以扼杀美好。
8月29日 星期一
买了一双布鞋,我们开玩笑说是老八路鞋。现在市场上的东西大大丰富,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国产的进口的都有。这说明经济已经发达起来,市场也发展起来。但是,从文化来说,仍然不高。市场不仅是销售和堆积大量商品,而是有一整套文化。可能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要做到商品丰富已经不容易,要达到较高的经济文化就更不容易。
文化更不是突击可以解决的,必须有历史,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水平联系在一起。最近的棉花、香烟、酒打假,更让人深深感觉到这一点。如何在物质商品的增长中,使文化也日增夜长,是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这样社会才能平衡地发展。
8月31日 星期三
写怀念大陆工程公司殷之浩先生的文章。写到: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度过自己的生命,大概要结识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些人中,有的擦肩而过,有的朝夕相处。有的人,天天与你在一起,但是你对他没有什么印象。有的人偶尔与你见面,但是你能念念不忘。之浩先生属于后一种人,我和他只有两次相遇,然而他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他告别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创立并且倾心培育的事业,但是他没有离开我们。
"中国在之浩先生的心灵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最不能忍受的大概就是说中国人不行。我与他见面不多,但听他说中国人聪明、能干,中国在世界上决不亚于其他民族的之类的话,绝对是多次。我曾听到他十分激动地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历史、文化、感情都有凝聚力,奥运会中国得金牌,所有华人都激动。我看了很激动。'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情感的天然流露,没有半点的做作。只有在中国二十世纪困苦艰难的历程中跌打爬滚过的人,才明白中华民族的强大意味着什么。
"'浩然营'是短暂的,可是我们都得到了一定永恒的东西。我记得我在最后一天的会上说:'这次参加浩然营,感受很深,虽然觉得两面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深刻的分歧,但是毕竟也有很多的沟通。我最深的感觉是,一要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去饭店对面岛上的乡村风味的饭馆吃饭时,汽车开过那座长长的桥,看到前面是一片的黯淡,没有高楼,只有低矮的房子,觉得澳门不过如此。然而我们回来时,晚间时分,再过大桥时,看到这面高楼阔宇挺立,灯火通明,突然觉得刚才的感觉不全面。所以得出一个道理,就是看问题要全面。第二个感受是,那天我们一起到一家葡萄牙风格的饭店里去用最后的晚餐,大家喝下很多的酒,我有点醉意,悄悄地离开了。第二天我没有说醉了。但是一位营友非常坦白,早上就说昨天喝醉了,晚上开了房门,是爬着上床的。我突然感到自己不够坦诚。看问题也是这样,不是没有缺点的,问题是自己也要坦诚,不能自己都是优点,别人都是缺点。这两个感受,是我在浩然营中得到的最有价值的教训,对我今后如何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均是受用不尽的。'不知这样的体验,是否是之浩先生所期望的。我觉得人在认识论上的一点所得,要远远大于他在其他方面可能得到的数点所得。
"之浩先生从事建筑事业,在这方面有口皆碑。我在台北的时候,车子经过圆山饭店,他们向我介绍圆山大桥,在多年前造这样的大桥,的确不简单。忠孝东路上的大陆大楼,整洁而威严,建筑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我到过世界一些城市,如纽约、华盛顿、巴黎、东京等,大陆大楼一点也不逊色,况且是二十年前建立的。另一点令人奇怪的是,与忠孝东路其他大楼五彩缤纷的灯光广告相比,大陆大楼显得干净而肃穆,很有特色。据说是之浩先生坚持这样的风格,出喧闹而淳朴,十分象之浩先生的为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之浩先生的名言是:'人,必须活得有自尊和骄傲。'我对之浩先生了解不多,但是仅据此有限的了解判断,我想他是做到了。"
9月1日 星期四
杨校长打电话来,说复旦要搞杰出教授制度,准备提名我为候选人,觉得十分感动,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
"复旦大学要给我一种崇高的荣誉,心中十分之忐忑不安。我一方面是高兴,我们为复旦尽的微薄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另一方面是不安,因为我为复旦做的事情实在太少。与复旦给我们的一切相比,我所做出的努力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很不够的。我衷心感谢学校对我的鞭策和鼓励,我想在这里唯一合适的回答就是;今后要以更多的热情和追求来为复旦大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教师的神圣职责增添光彩,为我们可爱的学生真诚服务。
"复旦对我来说是个神奇的名字,无论走到那里,我都深深地怀念她。我比较成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复旦度过的。复旦不仅培育了我,而且也给了我在任何其他地方均不能得到的东西。我有一种深厚的'复旦情结'"。
"我觉得作为一位复旦人,最需要的是信任、理解、支持和关心。'给年轻人以机会,给全体人以关怀',应该成为整个复旦的一项基本方针。有了这些,无论有多大困难和挫折,众往之,众持之。如果没有的话,即便有再好的条件和机会,众退之,众却之。复旦人应该共同来培植这样的氛围,让全体复旦人工作和生活在一种和谐和向上的氛围之中。"
9月3日 星期六
到怀柔的慕田裕长城关去,据说是长城比较险峻的地方,一般的人到八达岭去,而慕田裕则去得较少。
怀柔过去是贫困县,现在经济发展起来。这个县呈一种长形的地形,百分之九十是山区。山区里的情况比较落后。靠近长城的时候,有一种深切的感受,就是这里自然环境保护得特别好,绿色的植被郁郁葱葱,连绵不断,令人心旷神怡。在县委,他们说,今年县委抓了一件事情,通过社会和政府支持,把山区里的小学生都集中起来上学,基本上消灭了零散的山区学校。抓教育是根本大事。
到慕田裕长城,坐缆车上去。的确比较险峻,面貌保留得也比较原汁原味,山上飘扬着旌旗,一些装成古代士兵的农民站在上面,古代色彩浓厚。可惜大雾障天,不能看到远方景象,不然一定十分怡人。有点象"长城内外,唯余茫茫。"
再上红螺寺,据说这里曾出了一位师祖,与大寺大庙相比,红螺寺名气较小。一位老方丈来做介绍,说了一大通,古今中外联系一起,改革开放念念不忘。有一句话说得大家轰堂大笑:"对旧的东西念念不忘,对新的东西格格不入,是不行的。改革人物不就是马胜利鲁冠球等人嘛?"
和尚也开放了。
9月18日 星期日
围绕故官散步,计划转它一圈。沿着护城河走,上午的阳光洒在高高的城墙上,十分之静谧。在护城河的边上,有一些人在垂钓,可能没有什么大鱼,人们追求的大约就是过程中的乐趣。一位老人用纱布兜着几块骨头,在捕虾。拉出来的时候,有不少欢跳的青虾。老人用粗大的手捡着,有几只虾跳到了网的外面,老人也没有看见。我们提醒他,他仔细地找着,嘴里说:"人老了,眼看不见。"心态是那样地平静,全没有对生活对自己的怨言。
成群的旅游者从这里过去,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大约是经西华门到故宫。
午门前面,一些早到人在等候故宫开门。高大的城墙后面,准备着新的一天。院子里,有两排临时店铺,显得很不和谐。为什么非要在这里开这些小铺子呢?什么时候这些小铺子搬走了,就真正有历史了。今天我们还没有时间和空间来养护历史,而是历史在养护我们。东华门外,有一市场,一片喧闹的样子,似乎与这古城想告诉人们的东西十分不和谐。也许这是我们从一个没有历史的沿海城市来的人的感觉,而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生活惯了的人们,认为这一切是正常的,这本身就是历史。历史就是和人在一起的,而不是刻意受到保护的。历史是那样自然地消化在生活之中,融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几千年的历史,还是那样地平凡地铺展。
在这个古老的城墙上,在这些灰色的青砖里面,有多少时间的凝重和历史的悠久。
9月20日 星期二
中秋节,月色宜人。夜半时分,在外面散步,夜风袭来,颇有点凉意。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片银色,让人思绪万千。
忽然想到一篇法国小说《月光》,说的是一位神父从来就不能理解他的侄女的行为,也不理解年轻人为什么要谈情说爱,而不全心全意地把自己奉献给上帝。一天夜里,他发现侄女又在与一位小伙子相会,顿时大怒,从教堂里冲出来。突然,他停下了脚步,他发现月光是那样皎洁,那样美妙,他心中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年轻人们干的事情是罪恶,是上帝不允许的,为什么今夜的月光会这样的明亮?为什么上帝会在今天晚上带来这样通明的月光呢?"于是,他意识到那不是罪恶,而是一种美好。他就回去,安静地入睡了。
自然有时也启发人,而且往往是最深刻的启发。人生活在自然中,觉悟到了,就有启发,觉悟不到,就没有启发。要在自然中觉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人生活在自然中,没有知觉,反而破坏自然。等到自然反过来报复时,方知有自然,这是最可怜的。从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得到的教育,与其说是外在的,不如说是内在的,所以就难。
9月24日 星期六
散步到天安门广场。这里洋溢着一片节日气氛,国庆节就要来临。天安门城楼装修一新,红色的城墙粉刷过了。少先队员们站立在金水河畔。
广场上有很大的变化,大片的绿化地带在广场中间形成。东面是用花卉组成的龙,西面是凤凰,后面有一座用花组成的宝塔,还有艘船的模型,命名为"海上世界"。众多的人聚集在广场上,喜气洋洋,拍照的拍照,观赏的观赏。长安街上巨大的标语树立起来,国旗在后面迎风飘扬。共和国的生日要来了。
9月25日 星期日
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去,上海和广东将在这里组织国庆游园活动。
这里汇集了上海的文化,就是上海的设计思想,让来的人做一天上海人。有南京路的模型,有淮海路的风景,有有名的大企业,如上海一桑塔纳汽车公司、贝尔电话公司等等。各式各样的名店也在这里开一家小门面,上海的小吃也来了,在河边一线排开。整体设计思想比较先进,反映一种现代艺术的构思。
现代气氛比较浓厚。所有的景物,不如这种设计思想重要。这种设计思想最能反映上海近年来的变化,追求现代性。
追求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而不在物质的层面。在物质不构成现代性的困难的时候,观念就显得异常重要。而在物质没有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观念也无法脱颖而出。物质均具备,最后的竞争就是观念,就是把自然物质变为人化自然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们开始突破,东方明珠、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均是渗透着现代观念的物质载体,与一段时间装修的商业街相比,现代性要强得多,是观念上新的飞跃。当然,目前这种飞跃体现在为数不多的方面,大部分物质存在还没有突破,还在物质本身的现代性,如装饰材料质地、颜色等。什么时候所有小的方面均超越了物质外壳,有观念性的东西蕴藏在里面,社会就大大进步。
衡量标准,倒不是大型物体,而是微型物体。现代性的观念总是要从大型到小型,因为只有大型市场被占领之后,小型才能轮到。现代观念的竞争发展到小型竞争时,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就密集了。
9月28日 星期三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在新时期要把党的建设当做一个伟大的工程来进行。《决定》提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这是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既是伟大的,又是异常艰巨的。在一个十二亿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大国中进行改革和建设,不仅要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负担,还要面对广泛深刻的变革引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方面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复杂。改革和建设提出的要求和任务,如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转换国营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整顿流通和价格秩序,控制通货膨胀,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克服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定程度的失控、失衡、失范和失序现象,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体系等方面,都十分艰巨消极腐败现象、丑恶现象等还困扰着我们。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好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改革和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就不能取得更大进步。
因此,关键是执政党是否坚强有力,是否能够实施坚强有力的领导。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9月29日 星期四
写有关党的建设的文章,把在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归纳如下:
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从长期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比较单一的经济体系发展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一个艰难的变革过程,交织着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复杂的矛盾。党积极领导和参与这一伟大变革,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
—— 党在市场经济机制日益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对宏观调控的领导,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深刻的社会变革引起了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的重新组合,党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全新的社会条件,有力地领导和推进这场变革。
—— 党在全面开放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环境中,如何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全面开放促进了社会发展,但一些消极腐败因素也滋长起来。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存在,起到有益的补充的作用,但产生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对党的政治生活施加着负面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党员干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不那么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了,追求物质利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膨胀,有的甚至不能自拔。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惩治和打击腐败,但是腐败现象还远没有根除。
—— 党在形势更为复杂和领导任务更为艰巨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和完善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干部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更密切更积极的党内关系。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党在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方面还不是很适应,主要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更好地实施党的领导。目前,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民主集中制坚持得不好,党内民主没有充分发扬,党的集中统一也受到干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严重存在,地方主义、保护主义、分散主义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一领导,党的方针政策不能真正落实。这些现象不有效克服,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 党在党员增加到五千五百万名的情况下,如何巩固党的组织,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克服组织涣散现象,增强党的活力和战斗力。党员数量的扩大,使管理、教育和巩固工作比过去任何时候更繁重了。一些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的状态,组织涣散;有的基层组织面对不良势力甚至地方恶势力,不仅不能有力斗争,反而被它们控制;一些党员在新的经济活动中长期流动,还没有建立有效组织和管理他们的机制,他们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新成立和新形式的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活动没有正常展开。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要看到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要有充分估计。看到问题是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建设。
9月30日 星期五
继续写有关党的建设的文章,分析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党要善于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的命题,主要的思考有:
在推进新的伟大的工程中,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条件下,执政党必须不断抓好自身建设,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十二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推进改革和建设,没有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不能设想的。在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要建设这样一个党,不在积极变革社会的同时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也是不能设想的。
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为了保证取得胜利,党必须解决"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加强自己、团结自己"的问题。1938年,他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就阐明了这条道理现在,就是应该在改革开放的实际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这是改革开放深化的要求,也是我们党改进自己主观状态的要求。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党的建设从实践中得到强大动力。同时,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建设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党必须在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上不断提高,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形势。邓小平同志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制定新理论。不然的话,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和人民的利益要求,这样党就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就不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条件下真正巩固起来。
10月1日 星期六
今天国庆,北京举行首都国庆晚会,十分热烈,隆重,似乎比以往都要热烈。广场上灯光通明,五彩缤纷鲜花、人群、欢语、笑声,一片欢腾礼炮、焰火、舞姿、歌声,十面来风。今年的焰火放得特别多,特别好,有些品种过去没有见过,量也大,在天空中布下一大片,绚丽无比,映照着我们,映照着大地,映照着天空。
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隆重的仪式,这是一个民族感觉到自己民族整体性和民族伟大性的最好途径。民族中的各个分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分散的,或者是在小的群体中,对整体的感觉并不强烈。
民族的每个群体,在日常岁月中,往往只有文化的、经济的、艺术的联系,而全民族的隆重仪式能够告诉人们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精神的实体和政治的联系。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意自己民族的仪式,而国庆节是最好的契机。
10月6日 星期四
读复旦研究生编的《南区人》,上面登了研究生C君的学术文章,在这样的小刊物上登这样的大文章实在不容易,仔细看。题目是《市场经济下的法制与道德——新政治人的"经济政治学"分析》,似乎是讨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人应该如何自己,以及如何建立起有序的市场体制,分析的角度是跨经济学和政治学,可以说是突发奇想。这样的思路往往是学术研究中最需要的,要在别人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发掘的地方独具慧眼,发掘出新鲜的东西,并加以理性的分析。
文章提出:
● 自然状态下呈无规则"热分子布朗运动"的人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相互撞击,逐渐形成了一条经济规律。从根本上来说,政治学也是一门研究人性规律的科学——因此,把经济学原则与政治学原则结合起来进行观照,就产生了"经济政治学"的概念。
● 市场经济发育之初,确实表现为动态无序,无序的原因是人们丢失了行为准则。但是,任何一种有活力的经济形态自有一套自我净化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必须表现出应有的道德,这里说的是"表现出",因为根据各人修养不同,有的人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的人则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道德尚有层次之分,但是总的说来,道德表现出从外在逐渐内化的趋向(因为这种道德要求是出于生存的必要,即获得信誉)。
● 体制供给不足,将导致道德危机,简单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A 交易成本(扯皮成本)上升→人们之间"不信誉"→制度供给不足→道德危机;B 非法组织介入→体制认同失控→"不信誉"。
● A 道德(文化)因素强——维系现制度易(成本下降),变革困难;A’法制强——维系现制度易(效能上升),变革困难;B 道德(文化)因素弱——维系现制度难(成本上升),变革容易;B’法制弱——维系现制度难(效能下降),变革容易。
这些均是一些巨大的课题,也是一些巨大的命题。直观上有道理,理性上均能反驳。逻辑上有美感,现实中均能证伪。幸好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不断提出"猜想",不断地反驳。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来说,首先不在于"反驳"的能力,而在于"猜想"的能力。要有一门"猜想教育学"。
10月7日 星期五
发展研究院开会,讨论写《94中国发展报告》的问题,来了一些人,大致定下了写作的计划,提出在明年1月5日交给出版社,以后的时间倒计时。希望能够像去年一样的有效率,学术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讲效率的,要说潜心研究,但在有的时候必须有效率,谓之长积而速发。没有长积就没有速发,没有速发长积也就没有意义了。
10月8日 星期六
凌晨读《丑巷》,是一本粗制滥造的书,写得带色的故事,似乎也没有什么深刻性,故事情节比较平,没有广泛或者集中的社会意义的挖掘。
上午开院务会议。提出建立院的基本方针,基本方针是把事务性的权力下放到各个系,发挥系的积极性。在一个群体中,总要有多方面的积极性,不然活力和创造性就不够。但是权力分解到什么程度,又和各个组成部分的质量有关系。各个部分的质量高,则权力可以在比较大的程度上来分解,如果各个组成部分的质量低,则权力难以分解。大到国家,小到系,大致原理是一样的。
另外准备建立一个班子,来起草院的发展战略规划,这是办学院的精神性的东西。只有精神性的东西立起来了,整个学院才能立起来。
给L回信。在信中说我是否还在"撞钟",说的是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人像和尚一样,没有欲望,安心修练。L在几年前曾经问过我:"你每天读书有意义吗?"我说:"你知道和尚为什么要念经吗?"我在信中说:"难得有人还想起我的幸福的问题,心中十分感动。我们这类人,已经习惯了无幸福的生活,也就是生活的平淡。没有幸福的欲望,也就没有痛苦。痛苦往往是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的,而不是伴随着幸福本身。所以要怀疑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每个人主观状态中的希望。我的问题还是:'和尚为什么要念经?'这个问题能够回答,一切就归于平淡。叫做和平养无限天机。幸福之事,可欲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执。修练了这么多年,有足够的空间在心中,无所谓幸福。当然我不反对他人追求幸福,因为人不可能过同样的生活。"
10月9日 星期日
早晨来了师傅,好象是江西的老乡,到上海打工。让他们把家里的凉台用铝合金窗给封起来,这样就又有了一个新的空间,似乎心中快乐了许多。
在中国人的心里,多一点空间是能够比什么都能带来乐趣的东西。大概是中国的人太多了,而空间相对就显得少了。如果说是个人的封闭性的空间,个人可以不与他人一起分享的空间,那就更少了。所以,在拥挤的地方,人们获得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是最稀少的资源。这种追求自己独自空间的愿望,来自一种社会生活的格局,也来自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境界的内在变化。独自空间的狭小,使人们非常珍惜一丁点的空间,如果能够扩大一点,那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成就。另外,精神境界也在现代化,越来越希望能够有自己的PRIVACY,要求有不与他人分享的领域。但是,如果这种要求发展过分,就会成为社会的一种压力,就象西方现代社会遇到的难题那样。虽然我们没有到这个阶段,但是已经在往那里走,当然,要走到还很遥远。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现代社会的这种矛盾呢?既扩大个人独自空间,又与众人有紧密而和睦的关系。不妨先研究起来。
晚上到个体户那里吃饭,五菜一汤,花43元钱。
10月10日 星期一
读《93中国断想——谁是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愤世嫉俗的书,对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一种义愤的描写和感慨,如对人性的泯灭、腐败的猖獗、官员的官僚等等。可以说作者是大胆地写,大胆地发怒,大胆地呼吁。当然这是一本断想式的书籍,要做更多的理性的分析是不现实的。
校对《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校样,觉得还是做了最大的努力,发掘新的东西,提炼一个大体系统的体系。
整理博士生的课程《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大纲,列了十二个题目作为中心讨论题。博士生的教育应该以启发式和研究式为主。这次列举的主要题目是:
● 中国社会政治的历史方位
● 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
● 不同华人社会政治发展比较
● 中西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的比较
●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之比较
● 当代中国的权力关系重组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自我完善
●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模式和道路
● 改革开放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演变
● 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调控模式的优化
● 市民社会与国家
● 政府在经济市场化中的作用
●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稳定
● 社会发展的基层网络重构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政治平衡
●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发展趋向
● 中国政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要求参加者就每一中心讨论题认真研究,课堂上均要发言。每一题目每人均要向全体介绍五份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书籍、论文等。每一题目选择一人作为讨论的整理人,把全体讨论的结果加工整理成文。
10月11日 星期二
把《政治的逻辑》一书的清样全部翻了一遍,防止发生严重的错误,无论是排版方面,还是理论论述方面。这样的理论书籍,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因为是讨论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不是我们自己的观念,也不是我们用他们的观念来谈问题。总的来说,达到了我们的初衷,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的政治思想整理成一个原理性的体系。虽然初步,但是可能是首先的和有价值的。
晚上回来的时候,看到凉城五区哪边的空地上,有不少黑乎乎的东西,灯光非常地昏暗,那些东西七倒八歪,在风中摇摇晃晃。走近一看,方知道那是最近一段大城市中特有"建筑",破铁皮、木头和油布等等搭成的货摊。这些大部分是早晨买大饼油条、馄饨面条,或者什么东西的摊子,早晨来的时候,这里更是一片混乱,人声嘈杂,叫卖声不断,气息怪异,往往令人不能忍受。但是,人们默默地在里面拥挤着走动着张望着,似乎还没有从一夜的睡眠中醒来,对这一切是无动于衷的。这些摊贩似乎也逐渐地让位于"外籍军团"。各地来的人,形形色色,在这里过着大致愉快的生活,从城市里的人钱包里挣他们的辛苦钱。这里的假冒伪劣产品是通行无阻的,什么黄桥烧饼、兰州拉面、京味蛋卷、山东大饼,应有尽有,大多是不需要"商标意识"的。其实这些东西的名声就是最好的商标,就是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发达起来的时候,不知它们命归何方?如果有一个人首先来注册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大概这种注册是不能阻止成千上万的人继续制造他们的"黄桥烧饼"之类的东西,所以也就无用。
最大的难题是对管理的挑战;一是对这一片"都市里的村庄"如何管理,二是对这个村庄里的居民如何管理。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章法,只是收一些税而已。那些破烂的"建筑",是那样地有碍于城市的观瞻;那些成群结队的拖着鼻涕的儿童,明显是告诉着一种违反国策的现象;那些自动结成帮派的老乡们,有时是那样地"众志成城"地藐视法律;有什么办法呢?如果没有办法的话,那就意味着现代化的迟到。在所有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均面临着这个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好象我们虽然坐上了一辆快速前进的车辆,但是我们谁都不会驾驶它。这辆车就是现代化本身。
10月12日 星期三
读《城北地带》,说是两位颇有名气的导演争着要把它改编成电影,大概也是广告效应。不知是否封面上所写的作者写的,现在假的东西太多,弄得真的也不敢轻易相信。故事大概是在江南什么城市中发生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而后是男男女女的事情,从中穿插着"文革"时期的精神状态。故事的描写比较"诗化",比较抽象,仿佛是一种感觉形态的意念,或者说真实在作者的意识流中的奔腾。不是完全写实的,让人觉得一切似乎有些夸张,在现实中也不能对应,而又是可能的。这大概就是现代的做派。
10月13日 星期四
友谊酒家,有人请客。点了螃蟹,200元一只,简直是"吓"死人了。不知怎么地,这蟹就贵成这个样子了。社会的发展往往以一种不能理解的逻辑进行着。记得小的时候,这蟹也就几毛钱一斤,好象也没有很多的人去吃。而我那时喜欢半导体收音机,自己来装,跑断了小腿,在牛庄路、福州路等地买便宜的零件,依然觉得是天文数字。但是这些年过去后,换了人间。半导体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一套"冲势很足"的音响设备,不过600元钱。而一只蟹,却要200元钱。想到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为读书犯愁,希望工程的努力,真是吃了都不敢说,不敢想。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有勇气的,现在要说,最后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很有勇气的。
正在想着,那位服务生端了四只"中号"的螃蟹上来,烧得红红的,放得很整齐。然后就开始吃,一面吃一面就产生一个巨大的疑问:它怎么就值200元钱?从边边角角里挑出每一丝肉,全部结束之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想通。只能是:社会发展的逻辑有的时候就是非逻辑的。一是物以稀为贵,现在吃得人多了,不禁有国嘴,还有洋嘴,自然就贵;二是物以贵为稀,这一定理今天更加有用。等到蟹卖到200元一只的时候,才是招待上宾之菜,才是"大款""大腕"的真爱,如果买几块钱一只,那是绝对拿不出手的。现在很多人的心理是这样,便宜的东西卖不出去,只要加价,而且要加到天文数字,反而趋之若鹜。一条裤子卖到1万元的时候,不用发愁没有人买。而学校附近的地摊上10元钱卖五根美加净牙膏,似乎是没有人买的。那就是太便宜了,远远低于一般人的消费基准了。
社会在一段时间里总要"创造"出某种希奇的东西来,以便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总有一天,猪耳朵卖到500元一两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莫名其妙。
10月14日 星期五
上午,博士生课。今天务虚,把课程的计划布置下去。要每位博士生谈谈最近看的书,思考的问题,写的文章。有几位谈到一些想法,值得研究:
● 人口增长对政府组织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切中了中国社会目前发展的现状。我问:有没有研究"人口不增长对政府组织的影响"。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上海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虽然是全国独此一家,以后大城市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因此要来雨绸缪。
● 地方选举制度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课题,选举制度越来越大地影响着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随着我们政治制度的完善,一些新的机制正在形成,并且对政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是过去所没有的,也是我们在发展政治制度时始料未及的,要加强研究。
●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的发展。这一题目非常值得研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道德的位置飘乎不定,人们也没有明确的认同,道德的内在的价值核心也需要发生更新。这个任务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总是排不上号的,但是,等到排得上号的时候,恐怕已经为时太晚。
● 新集体主义。侧重企业精神生活的那位给出一个定义,谓"新集体主义"即"独立的企业和自主的个人自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结成的命运共同体",恐怕也太经济化。在目前新的发展态势下如何来建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恐怕也是超大社会的义理所在。
● 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比较。这是我们目前最需要加以研究的一个问题,现实感最强,经济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政府功能能够有力地且恰当地行使,二是经济能够充分地且健康地发展。
在课堂上鼓励思想的撞击,得到思想的火花,是教育的原则之一。
晚上搬一件"家伙"上五楼,累得直喘,方知廉颇老矣。
10月16日 星期日
中午几位朋友相聚,闲谈中讨论了关于要不要孩子的问题。
要不要孩子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特别是在城市的一部分阶层里面,已经出现新的变化。传统上说来,这个问题不需要思考,结婚,自然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否则结婚干什么?但是,在经济发展起来和文化知识发达起来之后,这个问题就不清楚了。发达社会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上海现在没有孩子的家庭的比例大大上升,单身的人也开始增多。在一部分年轻的知识分子中间,后代的意识薄弱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没有物质条件,可能是因为忙于事业,可能是因为主观的选择(生活方式的选择),可能是因为不因为什么。总之原因是多样的。
C君说了种种担心,不聪明怎么办?将来是一个坏料怎么办?这的确是一个逻辑,可能是太理性的逻辑。一般人结婚生育,哪里有这么多"战略"思考。不过这的确是个问题。男孩子不聪明,女孩子不漂亮,的确引起父母的无穷忧虑。这个问题是一种风险性的事业。聪明不聪明,漂亮不漂亮,完全是冒险。就象股票的买卖一样,要想发财的就要冒风险,不冒风险的就不可能发财。不要孩子者,当然永远不会有聪明的或者漂亮的孩子。这种拒绝,是拒绝了杰出,也拒绝了不杰出。
人不是什么都能的,尽管人很聪明,在繁衍后代这个问题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的聪明只是能够繁殖后代,但是不能设计后代繁殖。除非用非自然的方法。尽管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人类繁殖后代基本上还是一种最原始的方法。大概不这样,就不为人类了。
更大的悖论是:如果孩子有出息,他是绝对不能在父母身边的,照顾父母和养儿防老之说就不成立。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出息,整天在父母身边,要父母来照顾,父母又有何依靠呢?
10月17日 星期一
上午,博士生课,讨论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方位"。主要是为深入分析中国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向确立一个历史的透视点。这一点对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历史的感觉,不能很历史地分析中国政治。而中国社会,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不做历史分析是不能研究的。
我谈到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分析的要点:
● 古代社会的政治:封闭社会、分合循环、治乱循环、价值一统、体制大成;
● 近代社会的政治:外力介入、体制衰败、价值危机、社会嬗变;
● 当代社会的政治:革命社会、计划经济、工业化、价值革命;
● 现在社会的政治:改革社会、市场经济、现代化、价值确定。
当然,这些均是大线条的,具体如何来分析和展开,各人可能不同。但是,无论做历史的政治研究还是做政治的历史研究,这些问题均要有思考,即通古今的问题。
10月18日 星期二
凌晨看《ON THE NAME OF FATHER》(以父亲的名义),是一部政治电影,以爱尔兰共和军和英国当局的关系为背景,反映了那里存在的一种深刻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政治和人们情绪的影响。四名在社会上混日子的年轻人,被警察局指控为一次爆炸事件的主谋,警察局用了各种手法来让他们招供,最后达到了目的。并且把他们的亲属数人也投入了监狱。在真正的共和军被抓获并且交代了之后,警察局依然不为这个案件翻案,他们这些人继续待在监狱里。后来父亲死在监狱里。一位女律师,经过艰苦的努力,查出了真相,在被监禁了十五年之后,他们全部被法庭释放。经过这样一番的经历,年轻人似乎成熟起来,最后他说,一定要把真相查清。但是,似乎最后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结果。
这部电影有着真实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在西方社会存在的非理性的政治和非民主的政治。这种政治的出现,均是心理扩大和社会矛盾的结果。
10月19日 星期三
凌晨看《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能够震憾灵魂的作品。震撼的地方,不是它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当然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可以称道),而是它所揭示的人性的世界。故事反映的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波兰发生的悲剧,德国军队对那里的犹太人进行残酷的统治和杀戮。犹大民族生活在一种强大的死亡威胁之中。而一位叫辛德勒的德国商人用自己的金钱贿赂德军军官,把相当多的犹太人保护下来,没有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到德军屠杀(真正的屠杀)手无寸铁的犹太人,看到德军的暴力是那样的残酷,心灵不能不震撼。战争和狂热,或者说权力和无知,使他们丧失了人性。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能够毫不眨眼拔出手枪对着他的脑袋就开枪。面对喷涌而出的鲜血,他们无动于衷,可能还感到快感。这是人类二十世纪最大悲剧。
这场悲剧最深刻的地方,比千百万生灵死亡更残酷的地方,就是更多的人的人性泯灭。因为只有人性泯灭,才会有这样罕见的悲剧。法西斯统治者固然是罪魁祸首,但是没有人性的人是他们统治和残暴的基础。
更可怕的事情是:人类往往不能从残酷的历史中觉悟,今天的世界上,不是每天依然有活生生的生命在战争中逝去吗?
10月20日 星期四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发来一份传真,邀请我到香港去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议。会议的主题十分有意义:THE CHINA CIRCLE:REGIONAL CONSEQUENCESES OF EVOLVING RELATIONS AMONG THE PRC,TAIWAN,AND HONG KONG—MACAO。(华人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地区结果。)这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以及几地华人社会将要发生重要变化的前提下讨论。这一变化,相信对这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会议讨论题目的框架是:
● 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之间经济互动的模式,以及它们与亚太其他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 各个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如电子或者纺织业;
● 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之间华人圈的经济互动的国内经济政治意义;
● 华人圈中经济机会对东南亚华人经济和政治角色的作用;东南亚对华人圈的政策和对华人的政策;
● 亚洲华人企业组织和活动的模式;
● 华人圈对亚洲文化实体的影响;
● 华人圈对亚太地区经济和政治权力分配的意义。
这些题目是十分有必要加以研究的。现在有一些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抱积极的态度,对中国有恐惧感。
让我做一篇论文,题目是:中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对中国及台湾香港地区政策的影响。
可惜没有时间去。
10月21日 星期五
开法学院发展战略规划课题组的会议,三个系的参加人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不少精当的想法。关键是要有思路,没有思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基本战略是:先确定法学院的内在发展方向,也就是学术发展的方向,主攻的领域和重点突破的领域,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来安排全部的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尤其是对学生的培养,这是我们教学单位的产品,最后也要到市场上去竞争。人的竞争,恐怕是一切市场竞争中最激烈的、最本质的竞争。
议论的结果有:
从法学院的整体来说,可以联合作战的,大致有:政策科学、国际文化(人类文明的历史和现状)、环境科学、行政科学、人权问题、社会发展等;
从各个系来看,可以发展的方向有:工商人口学、城市社会学、社区发展、社会事业、比较民商法、国际经济法、法律思想史等。
进一步怎么来发展,要继续思想碰撞,再论证。
10月22日 星期六
从教育会堂开会回来,一路快速行驶,突然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一路上结婚的彩车特别之多,车上挂着彩带,五颜六色,有的在车子前方还竖立着一个玩具娃娃,风光的很。有一辆是"林肯"牌的大型车,神气得不行。数了,共遇到32辆。如果根据概率计算,与我们同方向车流里也大致应该有相同的数目,那就是60多辆。如果根据马路的长度计算,那上海今天结婚的人大概就惊人了。不禁觉得不同凡响了。
心里一直在想:"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中午在东湖饭店见到一位本系的毕业生,也说是今天晚上结婚。决定回来"研究"。回来一看日历,今天是阴历9月18日,阳历22日,又是星期六。三个逢双,大概是黄道吉日。所以大家均安排到今天。
当下,似乎人们对日期、号码、时间等等更加重视,上心。日期最好是8月18日,或者9月18日,数字最好是带8的。过去对4这个号码大家嫉讳,有个地方的出租司机拿到带4的牌照,竟然嚎啕大哭。不过,现在又有新解:在歌谱中4唱"FA",于是乎又心安理得了。这样的"信仰",或者民俗最近特别兴盛,过去好像没有这么强烈。
大概这也是多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物质主义在社会上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大上升,人们从信仰抽象的理念转移到"信仰"不可知的数字;或者是在一个快速变动的社会中,人们对自己的命运的把握更加不确定,寄希望于一种寄托来保证自己在未知的变动中不致失落;或者是人们已经没有把握自己命运的勇气,宁可让命运随波逐流。
讨个吉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意味着社会的进步乎?停滞乎?后退乎?
10月24日 星期一
上课,博士生,讨论中国政治发展的模式选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确定中国政治发展的条件,以及中国政治发展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讨论热烈。这个问题自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就是一个没有完了的课题。体用之争实质上就是模式之争的一种较为早期的分歧,深刻的东西就是选择模式的问题。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可以说,这个问题继续在争论,派别也多。如"国家主义"的主张","乡村建设派"的主张,"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张,等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最后也是中国发展模式之争,共产党实行大众战略和革命战略,赢得民心,取得胜利。胜利之后,毛泽东的战略是通过政治建设来发展,有成功,也有不成功。关键是经济没有全面发展。邓小平在"文革"之后选择了新的路线和发展战略,这就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发展中国的角度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也是一种发展模式,或者说找到了中国发展比较适当的模式。中国政治发展,就是要在这个总的模式下审视。
10月25日 星期二
收到S君要求读博士研究生的信,写得感情充沛,让人感动,记录如下:
"尊敬的老师:
我虽经写过入团、入党、入伍等多种申请书。然从未像这次这样庄重,因为这次追求的是内在的价值,一旦拥有便永远拥有。
今年我已三十有六,似乎不应该与年轻人争锋,可我抵御不了读书的诱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因家庭困难,母亲要我辍学,为此我和母亲争吵过。报考研究生前夕,时任政委亦反复劝阻我,因为当时面临扩编,我是处长的当然人选,权衡之后,我还是选择了读书。
为什么要再次做读书的选择?有人这样问我,我也这样问自己。虽然编一些堂皇的答案并不难,可这不属于我的性格。那么,是为'仕'吧?作为一名团职军官,文凭的分量几近于零;或者是为名吧?我曾经获得1987年全国报告文学特等奖,优秀散文奖,走作家的路似乎更近;要么是为职称罢?可它对一名行政干部毫无用处。
无需再做任何设问。我想,如果一定要刨根究底的话,它可能发源于我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因为我发现,人们看待一个有道德的人,透出的目光是亲切,看待一个有权力的人,透出的目光是敬畏,只有看待一个有知识的人,目光中才盈溢着无限的尊重,并饱含着由衷的敬佩。我向往那份尊重和敬佩。再有,我很欣赏书页中那一片于喧闹、复杂和浮噪之中仍可守的宁静的小天地。
老师们,敬祈你们体谅我,满足我也许是奢侈但不失合理的要求:“往上读。"
写得真好,读书在整个社会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认识,那社会就会发展进步。可惜,人们往往要经过千辛万苦之后才能明白这一点。
10月26日 星期三
凌晨读《毛泽东的秘书们》,写了毛泽东的六大秘书: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江青、高智和罗禄光,有丰富的材料和细节的描写,对过去的很多事情有了新的了解。披露毛泽东对诗的一段评论:"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写诗人的深刻体会。
下午,电脑出现病毒,把我几十万字的一张磁盘给破坏了。希望还有备份,不然就惨了。
10月27日 星期四
上午东方电视台来拍一个节目,是关于当今世界反腐败问题的。主要的议题是对当今世界的反腐败做出一个分析,当然是非常浅层次的,因为是在电视台里做节目。我说的意思大概:一是腐败问题是世界上各个政治共同体里均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说综合性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均可以找到原因,当然更根本地说和人自身有关系。要研究腐败问题的规律性,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并加以抑制。二是谈腐败问题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看,政治上会影响政治权力在社会上的地位,也会影响一定社会的权力的基础,影响权力运作的公正性,对政治程序进行干扰,经济上会使国家的经济政策不能得到贯彻,市场的正常秩序被打乱,社会资源人为地紧张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的影响,腐败活动会毒化社会风气,冲击社会的道德体系,使一些人堕落。如此等等。在谈到防止和惩治腐败的时候,我说关键还是要有两条,一条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的制度,二是要有内在的力量,要从人的道德人格上来产生力量,这才是最有力量的。
他们说,表现得太严肃了。
10月28日 星期五
开法学院课题组的会议,目前的学术发展方向的思路比较清晰了,各个系都提出了一些好的想法,再系统化就可以了。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下面的框架,先要把办院的原则明确下来。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办院的原则设想:
1.学术立院原则。整个学院的基本动力应该是发展学术研究,这是高等学府之不同于其他单位的关键。一个学院能否立住,十分关键的就是学术地位如何,学术有没有坚实的根基,在国内甚至国外有没有影响。
2.多学科群体原则。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成就是在多学科的结合上出现的,要利用法学院多学科的优势,建立各个多学科群体,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集合集体的资源,联合脑力,方能有综合优势。
3.新生长点原则。在学术发展上,要以新生长点为突破口,不能再在老的地方踏步,要瞄准新的方向,寻求新的突破口,做出新的理论创造和学术创新。一个学术单位如果不能有所创新的话,不符合学术之本来之意。
4.倾斜管理原则。在确定了学术发展方向之后,学院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集中推动新的学术方向的发展,在人力、财力、管理等方面均要有所倾斜。如此这般,才能把新的生长点扶植起来。
看来还要加上民主管理原则,即管理公开。要在新的思路和具体措施上再议论。议论风生,方能有真知灼见。
10月29日 星期六
整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又看到H君夏天写来的信,觉得很有灵气:
"只能很落寞地,一个人站在南方一个小城的一个小小的窗前,日复一日地,看着大风把雨帘吹得四处飘散,看着那些豆大的雨点吧嗒吧嗒地落在花坛松散的泥土里和那些想飞的花儿的娇嫩的翅膀上。""日子悠然地而往复地向后逝去,往前延伸。每天做些内省冥想的功课,以整理繁复的记忆,回味缤纷的感觉。也有时,放弃了思维的缰绳,舒展了身心,沉醉在渺渺的梵乐声中,任由空谷来音引领着漫入无忧无虑、无烦无恼、无知无觉的无我境界。"
"想着昔日的同窗,这会儿个个都在为生存奔波,只有我还静享着天赐的安宁,悠然地坐在竹板凳上,纳凉,饮茶,读圣贤书,做DAYDREAM,的确也是福份了。更尤感这些宝贵的光阴应当好好珍惜。"
人知道自足,有时是最大的幸福源泉,内心的平静,胜过一切满足。
10月30日 星期日
夜半,电视里放了一个MTV,有一首眼下流行的歌曲《同桌的你》,看看听听,竟然也回想起了少年时代。那时的同桌是谁?早就没有印象,绝对没有《同桌的你》那样的意境。只有刚刚走过那段历史的人,才会有这样深刻的感觉。大家均喜欢这首歌,说明了"同桌的你"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存在。问题是什么时候"同桌的你"消失了?在大学里已经没有"同桌的你"可以回顾,男女早已经不再"有计划、按比例"地同桌。偶然地同桌,也就是偶然。不偶然地同桌,也就是不偶然,一切都是明白的。这种"同桌的你",小学和中学都有,大学里就没有。大学里也不需要这样朦胧的情感方式,一切均变得比较直接,甚至是大胆,因此也难以让人回味深刻,以至永远。
少年时代的情感,大概是最令人珍惜的,因为比较纯洁,没有被社会上各种物质的、文化的、生活的、人生的、金钱的、欲望的种种东西所波及。《同桌的你》引起的反响,可能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情感。
继续填写表格,好像在整理人生。
10月31日 星期一
上课,讨论比较政治发展的问题,把中国的政治发展放在华人社会、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的历史线索中进行比较,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我说,要注意确立自己在历史中的方位,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问题。我们都是来自历史的,每个人均不能超越历史看问题。但是,有的时候,超越一点历史对自己思想的深刻性有意义。十九世纪以来,进入了马克思说的西方文明向东方的入侵的历史时期,使得我们认识自己的社会时的参照系变成了西方式的。这不是我们一个人能够摆脱的,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沉淀。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接收。真正的突破是要超越它们。西方文明不是也受到过小亚西亚文明的影响吗?因此,几百年的时间可以"弹指一挥间",而真正从科学和理性来分析问题。这样,对中国自己会有更透彻地认知。
另外一点,就是逻辑分析的问题。一位博士生大胆设想,对中西政治哲学的基本精神的差异做了提炼,谓之"中国的政治哲学是从公到私,承认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状态之下的不和谐是合理的,而西方政治哲学是从私到公,承认人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不和谐之上的和谐是合理的。"概括得精练。要害的问题是,一要有能力来概括,二要有逻辑思辨能力来论证。这样的命题基本上是需要逻辑来论证的。"从公到私","从私到公"谁者合理?要有逻辑的说明,然后又现实的论证。现在的总体趋向好像是倾向于"从私到公",可以说这是西方式理解人与世界方式的产物。而东方则不同,从理想的人的生活上来说,也不同。问题是,我们需要更好的逻辑论证。
11月1日 星期二
有人告诉我:"你的一名学生(现在已经是老师)对研究生说,王沪宁的书我一本也没有看过,听说《美国反对美国》写得最好(意思也不想去看)。学生那边反应很大。"云云。
我想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有了又怎么样?说这样话的人,最终是会被别人笑话的。打倒名人成名人,在这个世界上是通行的逻辑。有些人是"狂",自己没有写过书,别人的书都看不上眼,我看做不出名堂,首先是不能兼收并蓄,博览群书。有些人是抬高自己,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表现,别人在后面议论他的,首先是不知道中国人如何做学问,中国学问在于如何做人。
听到此番话,有一瞬间的恼火,说明修养也不够。学问之事,全在贡献于社会,清淡出自身,并不在乎别人如何说。
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学生,则说明教之失严了。
11月2日 星期三
凌晨读《生命特异现象考察》,是一本谈人的特异功能的书,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当前在中国有代表性的有特异功能的人的情况。他们是一个电视小组,准备把特异功能的人的能力拍摄下来,叫作"向全人类公证"。设计了一套方案,如何来公证,因为电视是可以"制作节目"的。提出一种"全方位公证"的方法,可能还是可以提出疑问,究竟是否能令人信服,要看实际。有不少有特异功能的人在书中有记录,如可以意念在硬币上打孔,可以通过意念给病人拔牙,可以思维感应,可以意念搬运东西等等。这些特殊的功能现象大概是存在的,问题是目前我们还提不出一种科学的解释。于是,就发生了争论,一种是相信,一种是不相信。《生命特异现象考察》持相信的态度,不断申明是要向"全人类公证"。书中这样的话可能太多了,多了,也就失去了鲜明性。
《新民晚报》上登:上海地区又出现了UFO(不明飞行物),不知对此当作何解释。这也是人类目前解释不了的现象。
11月3日 星期四
凌晨读《苦难与风流》,是一本写老三届的书,记实性加思考性。这个阶层是中国一个特殊的阶层,是历史的产物,他们也创造了部分历史。里面大多是他们自己的心理活动,当时的和现在的,作为中国一段历史的内心记录,有价值。
书的一些标题十分有哲学性:
过去不是玫瑰梦
感谢苦难
让灵魂曝光在天地之间
有那一段人生垫底
与历史同行
我们点燃文明之火
石头、西西弗斯、石头的思想者及善于思想的"石头"
历史将会理解我们
活着就要像太阳
这世界他们曾经来过
生活不是跳棋
......
这里面多是渗透着历史精神的,所有的人都是历史学家,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人。人在历史中,历史在人中;还是人在历史的人中,历史在人的历史中;还是历史在历史的人中,人在人的历史中;还是历史在人的人中,人在历史的历史中;还是人在人的人中,还是历史在历史的历史中。
11月4日 星期五
晚上,把法学院发展规划打印了一下,按照分类排列,没有做太多的修改,关于学院学术发展的原则,Z君起草的部分有一点"精神",如:
"我们正站在世纪之交。应该清醒认识到形势逼人,除了迎接挑战,我们并无退路;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形势,除了抓住百年难遇的机遇,我们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发展之路了。挑战亦是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面对外部环境的剧变,只要充分开掘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我们才能为法学院的整体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我们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只能是学术。学术既是立院之本,又是强院之路。
—— 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来调整结构、强化学术研究,把社会需要作为学术研究的起点、支点和归宿。
—— 在国内要达到一流或超一流水平。各学科要通过课题筛选调整,在充分发挥本学科特色优势的情况下生产优质产品。在此基础上,法学院形成几条国内领先的学术产品线,建立优势集群。通过学术交叉渗透共振,产生法学院学术研究的综合整体一条线效应。
—— 瞄准和赶超国际一流水平。要了解国际上有关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捕捉新的学术生长点;发挥中国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比较优势。
—— 捕捉国内国外学术研究中的新的生长点;在多学科群的基础上,进行学术交叉综合,形成总体拓展优势;
—— 确保重点优先。学科院都要选择学术发展重点,集中资源配置,通过项目管理,确保重点优先发展。
—— 进行理论应用性研究,充分发挥理论优势,解决新问题,提出社会发展新思路。重心在于前瞻,要强化趋势性研究。重视方法论研究。要鼓励采用新方法新工具进行学术研究。坚持开放式研究之路,加强校内外、院内外互动。"
真能用这样的精神推动,学院会大有前途。
11月5日 星期六
下午到菱方园和十六铺的两家家具店,想买一张吃饭用的桌子。在十六铺的那家家具城,看到了不少的家具,结果看中了广东一个地方出品的橡木餐桌,上面写的价格是2100元,椅子是370元。我们在那里观察,一个中年人过来,非常热心,说这张桌子如果要的话,可以打一个折扣,8.5折。这样当然就要便宜多了。一听十分奇怪,竟然能够打那样多的折扣!后来忽然想到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猫匿"。决定到另外的店去看了再说。到华联,同样的桌子只要1400元,还可以打9折,椅子是270元钱。而面子比较光的是水曲柳,不是橡木,只要1200元。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那人那样说,新来的面子要光一些,而且痛快地给我们打折扣,如果买了,他依然可以谋取暴利。
这样的事情要管理,如果商家都这样做,老百姓岂不是要跑断了腿,还不能确定自己买的东西是否在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上。市场经济必须有法则,必须有利于普通人民的生活,不然的话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在哪里?仅仅为了商人们发财吗?恐怕这是一个最不能证明市场经济的合理性的理由。
11月6日 星期日
看起草的《法学院发展战略》的初稿,总体思路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术研究为根本途径与突破口推动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的全方位改革和发展。
学院的发展应该基于以下基本原则:
—— 需求导向原则。我们的学术、教育、管理和社会服务必须满足社会需求,离开了这一条,法学院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是要适应需求变量,二是要引导和创造社会需求。
—— 目标管理原则。要从法学院学术研究、教学、社会服务、管理的大局出发,根据发展的具体目标,集中并均衡地配置资源。一是要充分保证重点项目发展需要。二是要进行项目管理。根据项目需要配置资源。学术项目可设置流动性岗位。三是优化管理原则。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使用的协调、监督和控制。
—— 规模报酬递增原则。要以学术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各学科全线突进。在学科集群基础之上,充分进行学科交叉、综合、渗透、分工和协作以求得学术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的规模发展。
—— 开放互动原则。通过与社会信息互通,资源互换、优势互补,推动学术、教育、行政管理的结构调整与总体推进。
—— 协调发展原则。既要重视近期适应,又要重视远期规划,在平衡、协调的基础上通过优势累积,求得长期发展。
11月7日 星期一
博士生课程,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现代化与中国社会权力结构",设计的目的是讨论在中国社会快速变革的过程中,权力结构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来应对?同时,要有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不能只是从眼下的境况出发,这样就没有深度。
围绕Z君提出的"退出权利"(EXIT RIGHT)的概念,展开了争论。他介绍说,有些论文认为,总结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人或者单位有"退出权利",有一些现象就可以避免。这是思考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命题,不是用简单的语言就可以打发的,要认真地思考。政治学里有一些核心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和合理化对整个政治系统和社会生活均是十分关键的,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权威、制度等。这个命题至少有逻辑上的层次,如"退出权力"和"退出义务"",不退出权利"和"不退出义务",这个命题的逻辑性很强,不是很好论证。最好是把逻辑命题放到具体的社会中去,要能够和社会结合起来。第三要对制度有意义,任何基本的核心概念最后要能够解释制度,同时被制度所操作。最后有道德上的问题,"退出权利"从政治文化上说可能是一种道德问题,是一个社会的政治道德的结构问题。
C君提出目前中国社会发展权力结构的变化的趋势,也有特点:在市场经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下,出现的是总体权力扩张和权力分解相结合的过程;自主决策者不断产生;决策分散引起决策频度提高但强度下降;产生差别化的政治目标;权力资源流变加速;国家、社会和个人权力出现互动;权力位势结构演变。最后提出了"权力乖离"的问题。
这令人费解的"权力位势"和"权力乖离"。
11月8日 星期二
昨天举行博士生授予学位的仪式。晚上10点到南区去看三位"戴帽"博士生,一直到凌晨一点才返回。聊到学问,大家还是津津有味,这是一个让人动情的群体。
到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去开座谈会,关于委托课题组帮他们写《浦东社会发展报告》的事情。来了不少专家和政府部门的人员,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关于这份社会发展报告,大家有不同的定位。现在写发展报告的作法开始流行起来,这对决策应该说是有好处的,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加广阔的理论思考和数据基础,同时把握趋向性和潮流性。发展报告之类的事情,大概的原则是:
● 主题式和非主题式
● 思想性和非思想性
● 静态和动态分析
● 数据性和非数据性
● 对策性和非对策性
● 指导性和非指导性
● 标题性和非标题性
● 归纳性和非归纳性
开会时发了一本书《上海市浦东新区90年代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有一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值得开发: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是一种很重要的投资环境。所有的发展,最后是为了人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人的充分发展。
11月10日 星期四
到上海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参加社会科学的课题初选。
学术研究的成功,很大的分量在选题上,题目选好就是一种前提。在别人不能看到课题的地方能够看到课题,在别人看到一般课题的地方看到特殊的课题,在别人看到横向课题的地方看到纵向的课题,在别人看到纵向课题的地方看到横向的课题.....这些均是成功学问的前提。问题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有学术修养和理性敏感,要有对问题的特别地把握。
所以学术研究者,也是开拓新领域者,也就是创造者。如果仅仅在别人开拓过的地方耕耘,显然没有大的创造性可言。全部的问题是发现新的领域,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
7点到华亭宾馆参加"迈向二十一世纪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欢迎酒会。
11月11日 星期五
到华亭宾馆参加"迈向二十一世纪国际大都市"国际研讨会,这是针对二十一世纪上海的发展确立的研究课题,也是选择一种战略。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战略,选择战略,就是选择明智的发展道路。
北京T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新战略",这是一个有高度、有文化的意见,基本的意见是:
"'经济是中心',这个概念说明,经济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它是开放的,不断改革的;它不但渗透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各个领域也渗透到经济中来。"
"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战略,简要地概括起来,就是:人脑加电脑。人脑始终是第一位的。"
这是富有哲学意义的意见,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意见。
前几年在安曼举行过一次国际会议,会议向联合国提出一份报告,提出:过去四十年中,许多国家很少注意人的需要,人的忧虑,人的发展。报告建议九十年代的国际发展战略,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把重视人民生活作为第一发展战略,使人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受益者。
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期,不是太重视人的发展,或者说是因为没有注意,或者说是没有资源来注意。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须确立这个发展战略。不然,经济最终也难以真正发展,就是发展了,人也就失落了。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社会资源比较紧张,人口比较多的社会中,明确这样一种意识,尤其重要。
11月12日 星期六
今天见到L院长,他刚刚从日本访问回来,说在奈良参观了日本研究"信息高速公路"的实验室,颇受震动。日本已经搞了一个300人的实验计划。根据设计,要达到的是托夫勒所说的"电子小屋"。到那时,人们将在家里办公,一切文件将通过电脑系统来处理,不必在统一集中的办公室中办公;人们将在家里学习,可以在电脑系统中调看全国甚至世界上最好的教授的课程,同时可以双向对话,回答疑问;人们可以在家里购物,各种商品将在电脑中显示,选中之后由商店专门送来;可以在家里看病,各种药品可以直接从电脑中选取,X光之类的处理可以由专门的车辆送来;人们可以在家里选择上百种电影看,由统一的处理系统播送到家里;人们可以选择全世界的电视节目,大概可以在600种左右,同时可以自动地翻译成本国语言;等等。这些并不是十分遥远的东西,而是已经看得见,已经呼之欲出的东西,有的已经出现了。原来在科幻小说里描写的东西,就要变成现实。
更重要的挑战是:它们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也改变社会的组织方式。如果大部分的办公楼都不再需要了,大部分的报纸也不需要了,大部分的大学也不需要了,大部分的大型商场不需要了,会发生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就业结构的问题。复杂地想,社会将如何来管理呢?意识形态的作用将如何存在?政府的管理方式将如何变化?如此等等。
对这个不那么遥远的前景,应该有一个遥远的设想。
今天上海电视节开幕,在新建立的东方电视塔下举行开幕仪式。新建的东方电视塔耸立在夜空,在彩灯的照射下,十分壮观。
11月13日 星期日
为上海人民出版社计划出版的《图录上海年鉴》准备材料,这是一个新的主意,也可以说是"引进"的观念。受委托整理上海今年政治领域中的发展状况。为了做这件事情,基本功是清理今年以来的报纸,把大的事端排列一下。归纳了几点,大概有几点:
● 领导人的人事变动
● 在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制方面的进展
● 在决策体制方面充分培植科学的决策体制推进有地方特点的"凝聚力工程"
● 根据中央部署加强反腐败斗争力度
● 对外联系全面扩大
这种年鉴性的书,一本和一时都不能充分显现出其意义,要看一个系列。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其价值就大了。作为图录式的记录历史发展的书籍,图片比文字更有价值。今天一张印得再好的上海地图都不会有太大的价值,而一张十九世纪的上海地图,不论怎样粗糙,都有价值。这就是历史给的"文化利息"。
难题是现在的人都等不了这种"文化利息",因为要等的时间往往超过人的生命期限。而当一种利益超过人的生命期限时,人还会追求吗?人还有动力去追求吗?人大凡是一种追求眼前利益的动物,长远利益往往不是出自理性,而是出于偶然。如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埋的人并不期待历史的"文化利息",而是出于一种"现时"的利益。挖的人得到"文化利息",也不是因为历史,而是因为现时。
11月14日 星期一
博士生课,请L君来讲美国的市场经济与政府的关系,一个与我们现在发展有密切关联的题目。
基本论点是如何在市场经济和公共政治这两个在基本逻辑上有着某种冲突的领域之间找出协调的机制。这样,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同时市场经济也有可能成为稳定的经济。从一般逻辑上说,市场经济以个人追求利益的激励为动力机制,而政治要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动力机制。这两种机制的逻辑之间如何来平衡,是发展市场经济时须加以解决的难题。基本的做法是:在宪法上要有制度的结构,在政府设置上要有合适的体制,在事务操作上要有明确的程序,在总体机制上要有合适的反馈和保障体制。这些容易归纳,但真正要做到就不容易了。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出体制安排是关键的环节。
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运作的机制,到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来,可能不行。因此,如何发展出一套中国社会特质和文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11月15日 星期二
到青浦去参加一个讨论会,讨论上海发展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上海在前三年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城市面貌和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老上海到上海来也感叹。人们的心态在这个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顺气了,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氛围。现在要讨论的是在未来的三年里,上海怎么办?大家讨论热烈,意见生动,富有创造性。
一座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应当有两翼。一是强大的经济实力,上海的目标是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二是要有文化,要有创造力。根本上来说,上海这几年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她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制度创新。这是这座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人们来到这座城市,或者,人们愿意生活在一座城市或者一个社会中,主要的诱惑是其创造力量,是她所能给予人们的创造力量和她所能激发的创造力量。力量大的,就有吸引力,反之,就没有吸引力。上海未来的发展,可以选择:
● 从外在式发展到内在式发展
● 从物的发展到人的发展
● 从领域性发展到制度发展
● 从标志性发展到装饰性发展
要提出更高的意境,如"人类生命圈",或者"大都市生命圈"",新都市生活圈"。日本人前几年已经有这样的提法。要有新的追求,因为我们已经在走向新世纪。
新世纪会发生的变革,今天难以想象到。
11月16日 星期三
凌晨重读杜威的《人的问题》。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哲学家,过去受到很多的批评。在《人的问题》这一本书中,有一些思想对政治发展有启发意义。他比较注重从人的角度来看政治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信教育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政治化过程。他引用了温恩的一段话:"教育是最基本的政治安全,在这只船之外都是洪水。"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历来有不同的切入点,如从体制的角度,从法律的角度,从程序的角度,从人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和社会会做出不同的解释。这就是政治发展的主体性。我相信人在政治发展中是极为重要的。社会的主导价值和原则怎样传递到下一代,是一个社会基本的政治工程,因为人的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把上一代接收的政治观念遗传给下一代,必须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只能依靠教育来完成。中国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完整的教育。当然教育要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和功能,首先要有教育的基本信念,这可能是一个更难的问题。
学生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政治忠诚的问题,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中,这是重要的。另一个是行政成本的问题,也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一定要讲究行政的成本,不讲究行政成本不是现代的行政。
11月17日 星期四
看到一篇谈对国外"中国威胁论"的综述文章。在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这种舆论逐渐上升,成为有一定的市场的学说。主要是说中国未来可能是世界上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因而会对周围国家构成一种威胁。说中国在发展军事力量。这是一种奇怪的言论,中国经济不发展,周围一片挖苦声,经济要发展了,又害怕。在中国周围,比中国的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还有,但是不是一种"威胁"。日本的军事费用在世界上是第二,但是不是"威胁"。这种舆论在日本有一定的市场。
这种"中国威胁论",大可不必理会。
11月18日 星期五
研究孔德。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政治思想,均有重要影响。他讨论的秩序与进步的问题在今天人类社会中依然有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均很难处理好这对关系。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一样,在发展中如何建立新的秩序,没有秩序任何发展均不能完成,但是固定的或者说牢固的秩序又会影响到社会进步。这是一对矛盾。中国社会的发展,基本上是打破原有秩序,推进社会进步。在一定的时期之后,就需要有新的秩序了,如果没有新的秩序,进一步的发展就不可能。
孔德是一名在动乱年代建立自己学说体系的思想家,因而在理念上比较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不同。他们比较强调个人主义的理念。在不同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的思想总要受到影响,不受到影响不可能。今天的许多学说,实际上也就是时代的产物,不这样看问题,看不透。
11月19日 星期六
看美国东西方中心主任奥克森伯格在香港的一次演讲,讲的是中国的未来。他的基本观点是:
● 对中国的前途抱乐观的态度,而不像其他分析家那样,对中国的发展抱悲观的态度。
● 中国的未来的领导必须具备四项条件:一是要有强烈的权力责任,要治理一个大国必须有强烈的权力责任;二是不能是老好人,必须坚定坚强;三是必须有远见,对中国的情况能够高瞻远瞩;四是要有一种广泛的协调关系,能够协调政府机构、军队和政党。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重要的,要有一种更加合理的办法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执政党要有一种吸纳能力,把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党内来,完成党的内部的改革。
● 要建立新的道德体系。
● 在国际上中国将强大起来。
● 中国的边界是模糊的,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 中国的未来:领土是模糊的、经济是强大的、社会是变动的,文化是值得骄傲的。
这是一种分析。他是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受到美国的价值熏陶,我们也只能故妄听之,作为一种参考意见。
11月20日 星期日
一所学校最基本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一所学校对社会的思想的辐射力量是最有力量的力量,要成为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有思想,要有不同于社会一般的思想,这样才能是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学校。复旦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制造思想。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否定自己所有的创见,不管他们曾给你带来什么荣誉,同时追求新的创见,不管它们会让你失去什么。
11月23日 星期三
接到一个通知,讨论上海发展的会议。一座城市的发展,要注意文化向度,没有这一条难以成为一座世界上有名的城市。我想一座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 生态城市。城市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绿色的生态,而且有生活的生态和文化的生态。在不少大都市中,绿色的生态是重要的条件,东京和纽约在市区均有大面积的绿色地带,如纽约的中央公园等。这些地方保持着较多的原始味道,不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花园,而是自然。
● 法制城市。城市生活是人们集中的生活方式,规范化的生活非常重要。在上千万人聚合的地方,要使所有的人都感觉生活在一种秩序之中,唯一的选择就是法制。建立起规范和体制,是法制城市的基本。更重要的不是法制的形式确立,而是法制在生活中的地位,法制是否成为调节人们生活的基本原则,不可逾越的原则。
● 标准城市。城市也必须是一座标准的城市,所谓标准的城市,主要是指社区管理。在社区管理上要尽量地标准,包括市场、交通、公共设施、标志等等。标准的城市是管理得井井有条的社会,让人在里面生活感到方便。
● 信息城市。信息化的城市对城市的现代化来说,也十分关键。城市应该尽量地信息化,所有的信息,生产的、金融的、法律的、文化的、休闲的、市场的等等,均应信息化,应该有广大的信息网络,应该与所有的市民和来客最全面地接通。人要生活在信息中,信息也要与人联结。
● 情调城市。一座城市也应当是有特色的城市,是有情调的城市。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情调,如巴黎的多情和浪漫,纽约的繁华和热闹,伦教的古老和传统,东京的新颖和现代,均是特别的风情。有了自己的情调,才能在各种城市中有独到性。人们为什么要到巴黎去,要到纽约去,关键就是一种吸引人的情调。这种情调在另一座城市中就难以发现。情调的不可替代性,是最值得追求的。
最重要的是:城市发展的得利要公共化,或者说"优惠公共化"。
11月24日 星期四
要整理一份"庞大的"申请材料,大概是所有填过的表格里里程碑式的一份了。找出上半年在日本国际论坛做演讲的稿子,表格要求附录里包括这样的内容。再读了一遍,里面写到:
1.改革开放的政策代表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利益,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在近代以来一直处于落后的社会经济状态,落后于世界的总体潮流。由于经济上的落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和战争。这一局面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了中国社会健康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实力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没有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从历史和现实发展的需要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来发展,改革开放代表了中国民众最基本的利益,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利益,所以是一种历史的指向,是一种共同的选择。
2.改革开放的政策得到了中国民众的热烈支持。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经济力量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这一切均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全体民众的真心的支持和拥护,人民从内心深处是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的。也就是邓小平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是民心所向,人心所向。
3.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已经进入新机制。经过78年以来1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新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各种社会力量和要素已经在新的机制中形成新的组合。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在这种新的机制中循环和运转,已经是一种不能随意改变的逻辑,否则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就会发生严重的倾斜,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中国社会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政府的宏观管理、经济运行模式、经济的组成结构、国内外经济关系的耦合、社会各类活动的协调等方面,均已经形成了与旧体制大大不同的体制。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改革开放的有力的保证。
4.中国的领导层高度认同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目前的干部阶层,无论是中央的干部还是各省的干部,在视野、经历、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上均已发生了重要的变革。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已经构成他们心目中牢固的目标。他们本身对世界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人类发展有更开阔的思路,对现代科学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对管理国家有更现代的意识,对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更为强烈的追求。这是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组织保证。
11月25日 星期五
到浦东高桥开人事局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的会议。每年一次,今年主要讨论明年的研究工作如何做。
研究室主任谈了基本的设想:把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办成理论研究中心、政策咨询中心和人事技术中心。主要的课题包括:跨世纪领导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研究、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现代企业人事体制研究、新世纪上海人才素质和开发研究、人才市场运行中的矛盾和对策研究及人力资源开发比较研究等。这些题目均是非常有价值的题目,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指导思想,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人们普遍接受了"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的观念,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必然要提出的思想。在经济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要人们接受这样的观念是困难的,也许有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注重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想和价值取向。中国的发展,也要在这个理想取向上前进。马克思说的,不是一种抽象的理想,而是对发达商品经济的考察的结果,包含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
从行政管理的研究来说,配合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应当研究行政大理论,基本问题是:
—— 国家与社会
—— 政府与企业
—— 政府与市场
—— 人与市场
这些大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有机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开始是靠物质的推动力量,中间靠人的推动力量,最后要靠体制的力量。建立起新的体制,就要解决上述这几个基本问题。这不是全部的问题,但至少是主要的问题。
11月26日 星期六
写《市场发育和权威基础:保护和开发政治资源》文章,提出:
——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治体系的功能活动方式必然要发生变革,以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适应整个社会深刻的变革。政治体系的完善和变革,根本上说,也是为了更有效、更有力地实现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调控,推进社会发展,促进既定的政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 政治体系在退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的管理之后,需要实现新的政治供给。政治体系的产出,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政治供给能量的大小取决于政治资源的规模。在一个超大社会中,政治体系的力量和权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所能够掌握和分配的资源。而在一个小型国家中,政治体系掌握和分配资源的要求不高,不那么政治性,技术性的因素高于政治性的因素。政治体系掌握一定量或者说相当量的资源,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政治发展的目标进行分配,是大国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大国保持政治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这样的超大社会和发展中社会实现现代化,政治体系必须掌握和分配必要量的社会资源。
—— 所以,政治体系的基本目标是一方面要建立起合理的新的体制结构,把逐渐转移到社会和市场的资源置于社会总的调控之下,当然是宏观和间接的调控;另一方面要寻找政治资源的新的生长点,增加来自新生源的政治资源。
11月27日 星期日
继续写《市场发育和权威基础:保护和开发政治资源》文章,想到:
—— 除了物质性的资源之外,非物质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设定的逻辑。从非物质性资源的角度看,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资源是其体制资源和规范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扩大的历史变革过程中,中国的政治体系调配的资源结构必然要从物质资源为主逐步过渡到以非物质资源为主。在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条件下,非物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有时比物质资源要重要得多。而政治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是最有力量和能力产生非物质资源的。
——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需要非物质资源的扩大,在物质资源扩大的同时,没有非物质资源的扩大,社会就不能协调地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的发展中,战略任务之一就是相应地甚至超前地扩大政治体系的体制资源和规范资源。弗里蒙特.E.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维克说:"比较敏感的个人和比较团结的群体可能导致组织的改进,也可能不导致这种改进。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群体之间的关系,冲突确是在组织中各群体之间发生着,从全面的观点来看,这种结果可能是职能失调。"在社会经济和活力充分发动期间,这种个人的敏感和团体利益的明晰化都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就是要有确定的体制和严格的规范来确定各自的位置,以达到社会之均衡,社会之运动。
—— 从政治的角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治支持的资源,目的在于集中起必要的资源来推动目标的实现。要从物质性资源和非物质性资源着手,双管齐下。这也需要人们对政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重新认识。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政策选择、政治体制、政治秩序和政治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一定的社会确定了发展的目标之后,应该开发尽可能大的政治资源来推动总目标的实现。在后起的现代化国家中,政治资源的积聚和运用是现代化能否成功关键之所在。所以对政治体系的资源配置能力,不仅要有认识,而且要有恰当的战略。
11月28日 星期一
博士生课,今天讨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模式和道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透视。一位博士生把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线索归结为:不均衡社会中民主政治的不均衡发展。然后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发展进程: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从城市民主到乡村民主、从知识密集民主到大众民主、从基层民主到总体民主。是一个有意思的概括。
谈了两点想法:一是在我们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打扫"我们的价值系统。近代以来,西方的价值体系渐渐进入中国,伴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进入,西学东渐。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乃至我们今天的人看问题时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它们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分析中,我们的参考系或多或少是被西方的价值参照系"辐射"过的。我们自己往往没有明确的意识,尽管我们可能尽量在清扫西方的价值,但是"日用而不觉"。今日世界政治和中国政治的发展表明,每个社会均有自己的发展逻辑。离开这个逻辑来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不能得到客观和适宜的结论。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发掘出新的政治价值,这样才能使发展与社会文化特质和民众素质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是容易受到诱惑的。人在自己的欲望没有满足之前,总是向往着它。人受到金钱、美丽、权势的诱惑,人多是凡人。在中国社会目前的发展状态中,这样的诱惑既是动力,也是阻力。社会的进步和矛盾往往是人所受到的多种诱惑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近代以来,最大的一种诱惑就是"民主政治"的诱惑。所有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人,均会受到它的诱惑。尽管人们对它有不同的阐释,不同的理解,也赋予它不同的功用,但受其诱惑是确定的。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切实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把人从这种诱惑中解脱出来,不论是正面的解脱,还是反面的解脱,均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11月29日 星期二
终于做好了那份"庞大"的表格,这是创纪录的申请表,共有157页。因为附录了五篇论文,所以篇幅就大了,但毕竟太可怕了。有的人达到200多页,可能还有更多的。要争取资源就要这样做,我看美国和日本的申请科学研究经费的表格也相当复杂。这样能否了解一个人的真正能力呢?
附录中收了1990年写的文章《社会资源总量和社会调控》,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一个理论,即"苹果定理":
"在25个人组成的团体中,如果有50只苹果,假设权力平等的话,每人应平均占有资源。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权力的运作可以较为自如。如果25个人只有10只苹果,假设权力平等的话,假设苹果不可分,那么25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势必比前一种状况激烈,公共权力在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前提下,必须做出抉择。后一种情况下,公共权力的运作不仅无法平缓矛盾,反而引起新的紧张态势,公共权力必须保持必要的强制才能达成社会调控。在第一种情况下,公共权力也要施加强制,但很显然,其强制理论上可以弱于第二种情况。"
还要加上历史积累的因素: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水平,即社会从什么基础上扩大社会资源总量。社会财富积累的水平标志着历代已有社会资源总量的积累,而且这个积累层对社会调控往往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假设面临两组由人组成的团体,如果甲组在前几次分配中每次都分得个苹果,而乙组在以前的分配中每次均分得个苹果。本次各有个苹果可资分配。今次分配的苹果总量相等,但对甲、乙两组人说来具有意义却不同。达到了甲组的分配水平,但乙组的财富总量仍然有历史差距。"
结论是两条:
1.如果一定社会的资源总量富于各种要求,公共权力的运作便具备较为自如和有效的条件;如果一定社会的资源总量贫于各种要求,公共权力的运作便可能较为复杂、较为艰难。如果一定社会的资源总量平于各种要求,那么公共权力的运作就会居上述两者之中。在这三种状态中,第二、三种对公共权力的客观强制是:要求公共权力的艺术性更高,非程序性调控范围势必宽泛。而第一种对公共权力的强制性较小,为其程序性调控提供了便利。
2.对于不同的社会来说,也是如此。不少社会有着几百年的财富积累的历史,社会资源总量有历史的裕余。有些社会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历史积累较少。用社会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不仅仅是现实,也是历史。
这个道理现在依然适用。
12月1日 星期四
1994年,在喧闹和繁忙中即将过去。所有的年头都在这样的气氛中过去。在社会热烈而多彩的变革中,人的主体性也发生变革环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环境。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大概是个人的主体性最易发生变革的时期。因为中国社会发生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中国所处的环境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感觉最深的是,生命又消耗了许多。对生命有这样明确的意识,大概是源于走向老年的危机感。在少年时代似乎没有任何生命的感觉,所有的一切均似流水般地度过,除了有一次游泳时差点淹没在水塘里,那时对生命没有任何害怕。现在对生命的意识日益地强烈,可能是人的不能逃脱的逻辑。
有时想,人的最大的害怕是来自生命意识的。没有生命意识就无所谓害怕。而有生命的存在,是人的害怕的最后的条件。
同时,人的最大的快乐也是来自生命的,没有生命就没有快乐。而生命的存在,是人的快乐的最后的条件。
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主动地或者被动地要在这两项条件中找出平衡来,因而就有了人的不同的分野。快乐也好,害怕也好,生命总是要流失。要在生命流失的过程中,尽量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完成人的选择,这将是有价值的生命。历史在一年一年的过往,生命在一天一天地减少。
对个人来说是这样,但是对整个人类来说,历史在一年一年地延长,生命在一天一天地增加。
个人就是在整体的增加中减少,而整体就是在个体的减少中增加。我们理解自己和社会,离开了这种认识,将减少应该具有的快乐。
(完)